国庆假期,一连几天,江浙沪阴湿难耐,很适合去诸古镇走走。离上海颇近的江苏昆山,就有两个值得去的水乡古镇,千灯与锦溪。千灯质朴,锦溪婉转,各美其美。
千灯更易为人所忆。这里是明清交接时代著名思想家、儒学一代宗师顾炎武的祖籍地。以我的经验,自己不亲身到名人的祖籍所在地瞻仰旧宅,对其人的生平事迹,总还是模模糊糊。眼前这座顾宅恢宏进深,在千灯一众院落中鹤立鸡群,那宽敞、明亮、气派,现在多大的别墅也比不了。这种比较本身也是无理的。
在这诗书之乡、望族之家出生、成长、研学,六艺精进是必然之事吧,但顾炎武在科举场上总是失意。不过,朝代变迁城头变幻的乱世,更有可能诞生伟大人物,而不是依靠科举入仕的经学家们。顾炎武不仅在政治上忠诚于前朝,大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响彻百年,在学问上更“学以经世致用”,终结了晚明空疏的学风,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他的治学方略,对现在的人们仍然极有教益。
千灯除养育了顾大师,还养育了昆曲。之前只知昆曲出自昆山,今日才了解昆山的千灯算是昆曲起源之地。根据文征明手录的娄江魏良辅《南词引正》一文记载,“元朝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居千墩(现在的千灯),精于南辞,善作古赋。扩廓帖木儿闻其善歌,屡招不屈。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算是将元代末年昆山顾坚视作为昆曲创始人。从记载来看,这顾坚不仅精通辞赋、音律,更视权贵如土,气节感人,难怪昆曲既雅且美又铿锵。
此前在苏州市区参观过中国昆曲博物馆,还没有今天在千灯看顾坚纪念馆印象深刻。旁边的古戏台,台上台下、桌椅板凳,桩桩件件都是全新布置,但只要这个场子的地方未变,即为溯源之地,条件再简陋,也还是仿佛有历史余音萦绕梁间,不同凡响。
也有些让人哂乐的情况。千灯,原名千墩。这个墩,估计与水事相关,实在没想到会与灯扯上关系。附会一下,可能是“灯”字与登科的“登”字谐音?不禁有感,还是往仕途经济路上的想法是主流。所以镇上还有一个灯馆,突出的是“千灯竞华”,把能想到能找到的几乎所有的,包括外国人用的灯具都陈列起来,满满几大屋子,也是挺有心的点子,虽然有点生硬但可以打个高分。
千灯很小,但内涵深远。锦溪大一些,精致得多,和苏州的平江路与浙江的西塘都有相似之处。人居的痕迹更重,走走看看吃吃,天快黑了,印象倒是不深,也没有更多可感之处。买了一只锦溪酥蹄,回家孝敬父母,算不算最大收获?
古镇去过好多,粗一想,个个差不多;细一想,个个都不同。关键在于怎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