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今江西九江)人。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陶渊明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当时东晋政治日益腐败,统治阶段内部的矛盾十分尖锐,权力斗争剧烈。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又不肯与黑暗的士族社会同流合污。公元405年,他担任彭泽令才八十三天,一日郡遣督邮至县,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以示敬意。他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印,离职回乡。这年他才四十一岁。从此他过着躬耕自给的田园生活,终身不仕,于六十三岁时贫困而死。死后他的朋友私谥他为“靖节”,所以后代也称他为“靖节先生”。宁可贫困而死,也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就是陶渊明的气节,这种精神一直对中国的知识分子施加着影响。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而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陶诗的风格质朴、平实、清新、自然,被称:“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元好问评价陶诗“如孤鹤之展翔于晴空,朗月之静挂于夜天。”、“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这首诗的诗眼是“归”,《归园田居》表达了诗人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对回归田园的欣喜愉悦。“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这四句写近景。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内心的满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四句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 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由远及近,以动衬静,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
《归园田居》里描写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在作者笔下却显得那么美,这正是陶渊明的心中感知。诗人以白描手法,写景叙事,展现了田园生活和朴素自然的画卷。诗句情景交融,融入了诗人超俗的人格和闲适恬淡的心境。恬淡自然的生活,与官场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表明了诗人蔑视富贵、乐天知命、开阔旷达的境界。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评价:“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李白曰:“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杜甫思“焉得思如陶谢手。”白居易“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陆游“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