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能拥有什么样的生活,取决于内心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即自我价值是怎样的。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自我价值的高低,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先来看看自我价值低的人的具体表现:
经常会在心里产生受骗、羞辱、被鄙视的情绪,习惯把自己推向受害者的深渊。
经常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相信别人,与外界隔绝、习惯挖苦和藐视别人。
心里设高墙,隐藏自己,否定周围的一切来寻求保护。
不信任和自我隔绝,进而产生恐惧感,恐惧使其退缩,丧失判断能力,使其不敢冒险寻求新方法,而是专享自我挫败的行为。
低价值的人还习惯从周围人身上寻求认可,用控制的行为来对待周围人,结果当然也是不美妙的。
刚出生的婴儿,不会衡量自己的表现,只是从不断与人接触的过程中,通过别人的看法和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建立自我的价值。
从婴儿出生到6岁之前,这段时间,对孩子自我价值影响最大的就是家庭,即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
父母的一言一行,甚至面部表情,都在向孩子传递信息。
自我价值的培养需要一种氛围,这种氛围体现在:
孩子的个人特点得到赏识,不用担心与别人不同而受到指责。
家庭成员彼此不吝惜表达自己的爱,能真诚地交流、以诚相待。
孩子犯下的错误是被用来学习的,而不是犯错就被惩罚。
孩子的行为不必中规中矩。
对比下我们的家庭氛围,以及对待孩子的方式,看下哪里做得到位,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
毕竟低自我价值不是遗传性行为,是习得性的,可以改的。
以下几点建议,是针对新手父母以及想要做得更好的父母的。
1、清楚自己用什么 方式抚摸小孩。
你的抚摸是生硬、无力、温柔,是充满爱意还是让人恐惧,令人焦虑。
2、清楚自己的眼神,敢于承认自己的感受。
我很生气,我很害怕,我很开心,等等,用眼神向孩子传达自己的感受。
3、教孩子明确区分,哪件事跟自己有关,哪件事不是自己引起的。
婴儿通常只会记住事件本身,而不在意使事件变得明晰的大环境是怎样的。
因为不了解事情发生的背景,这件事情就可能成为导致他们发生错误判断的根源,也会影响他们后来的行为。
父母在告诉孩子发生什么的同时,明确说明事件发生的大背景和相关人物。
比如在父母吵完架后,轮流告诉孩子发生了什么,尤其是在吵架时提到了孩子的名字。
举个例子,爸爸妈妈因为要不要带宝宝去外婆家而吵架。
妈妈从婴儿床中抱起孩子,慈爱的抱着他,对着宝宝说:我刚刚和你爸爸吵了一架,因为我想带你去你外婆家,你爸爸不同意,我脾气不好,所以就骂了他一句。
随后爸爸来到婴儿床前,告诉宝宝:我刚刚和你妈妈大吵了一通,一有不同意见时,我们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因为我今晚想待在家里,而你妈妈想去你外婆家,我们吵架跟你没有关系,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你真的生气和描述自己生气时的状态绝不是一回事,体现在说话的语调变了。
并不只是负面的事件会让孩子疑惑不解,正面的事件也是一样,发生开心的事情时,也要告诉孩子。
没有大人的帮助,婴儿是无法区分事件本身和其发生的大环境的,也弄不明白,这件事是否和自己有关。
我们的目标就是用言语把事情澄清,让孩子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4、鼓励孩子多发表意见,多问问题。
5、看着孩子的眼睛,直呼孩子的名字,不时拍拍他,并说出我和你这些字眼。
全身心的投入,这样做,你与孩子之间有真正的沟通和交流,你也做到了成功的传达爱意。
6、唤起孩子对自身相似与差异的注意。
要以一种发现的心态,而不是在竞争或比较的环境下,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独特之处。当你不断的找机会激发孩子的兴趣并耐心地引导,使其具有主宰感时,也可以帮助其树立自信心。
觉得自己惹人喜爱,能认识到自己价值的人,更容易接受改变。
祝愿我们的孩子都拥有高的自我价值。
当然,如果父母本身的自我价值很低,而又想让孩子拥有高自我价值,那么就需要先自我学习了。
推荐看《新家庭如何塑造人》---美.萨提亚,这本书。
上文的内容,也是节选自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