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选取了We Sing We Play 3 中的一首《The Muffin Man》。这首童谣的旋律非常的简单好记,开口就能唱。童谣的视频在网络上有很多,可以选择孩子感兴趣的。音频可以直接在绘分享课程里听啊,赞!
单词:muffin
这首童谣围绕“the muffin man”展开,看到图片或视频的时候,孩子就明白了:原来“the muffin man”就是“松饼人”,既可以把“muffin”这个单词理解并记住,而且可以引导孩子把“muffin”替换成其它同类的单词,比如“the cake/donut/cookie man”等等,进而还可以替换成其它类型的单词,让孩子举一反三,把之前学到的都能应用进去,不管对错,孩子们都能收获乐趣和知识。
句型:do you know…
yes, we/I know…
who lives in…
前两个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用到的问答句型,第三个可以视孩子的接受情况决定要不要教。
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挑选单词、句型的时候,肯定是有不同的。年龄不同,接受程度、理解能力、身心的发展都不一样。就像老师说的,孩子的快乐最重要。在孩子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尽量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年龄小的,挑一些简单的句型和单词,数量上也可以少一点,一次一个也可以,循序渐进。年龄大的,自然就可以适当增加句型和单词。
在家的教学流程:
1. 用童谣中出现的句型询问孩子“Do you know muffin?”
因为在学自拼的时候有接触过“muffin”这个词,所以当她听到熟悉的词的时候,会很自然地点点头或者简单地回答“Yes”。
2. 看视频,听童谣
可以和孩子一起哼唱,随着节奏摇摆。通过看视频,孩子可以很清楚地了解童谣的内容。重复听几遍以后,孩子基本可以唱出内容了。
3. 角色扮演
先家长问孩子答,然后可以换一下。互动的时候,家长可以戏精上身,变换音色,配上夸张的动作。重复问答句型,加深印象,掌握应用。
4. 画画
因为孩子特别喜欢画画,所以这一环节不能少。让孩子把“muffin”和“the muffin man”画出来,然后剪下来,作为道具再次进行互动。
1. 孩子不喜欢听,原因可能是听不懂,没有戳中她的兴趣点。要激发兴趣,最好的就是家长的情绪带动和肢体互动。孩子都喜欢搞笑的东西,笑点低。
2. 孩子的注意力不在我身上,最大的原因还是没有戳中她的兴趣点。先搞清楚孩子的注意力在哪里,再决定是否把她的注意力转移过来。
3.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虽然我手头上有很多童谣资源,但是一直都没有好好利用起来,跟宝藏一样静静地躺在硬盘里,所以没能在孩子的早期给予足够的声韵觉识启蒙。进入绘分享后,一开始没进群,就自己入了自拼和高频词。后来进了群,理清了思路以后才入了WSWP。孩子在幼儿园也有接触童谣,但是频率不高,唱了又忘。简单的童谣,孩子学起来也很轻松。但是对于有些发音比较密集,句子比较长的,孩子有时候就会觉得难,有受挫感。听得时候开心,唱得时候发愁。我是个简单粗暴的人,不会唱,那你多听多唱嘛。对孩子要求高,但是自己又不够花心思去正确引导,硬伤!学习了那么多以后,我一直在反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尽量创造一个轻松的环境。孩子遇到hold不住的童谣的时候,我得先hold住自己。其实,我的情绪和反应是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
我喜欢音乐,喜欢英语,自然很喜欢英文童谣,就是起步得晚了点。跟着我家孩子一起学WSWP,目前学了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