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英村最难熬的季节,气温低,风儿勤,有太阳的日子屈指可数,要么下着雨,要么阴着天。很多时候鼓起勇气准备出去,一开门,便背迎面袭来的冷空气劝退了。而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是白天的市场太短了,下午四点左右天空就几乎全黑了,几乎是已经晚上八九点的感觉。
英村的人总有一种有效时间少了的感觉,按正常七点钟完全天黑来计算,如果一天少了三个小时,那这大半年就比别人少过了二十多天的时间。每年都少个二十多天,一辈子按七十岁来计算,就少了一千四百多天,也就少了四年时光。
天黑的时光,出行成为一个不得不的选择,按照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的话,那就是早早结束工作,早点休息了。即使是现代人,看到窗外已经是夜幕笼罩,也很自然地想要早点回家,因为还担心路上因为天黑出现的种种困难。黑夜就意味着家里才是安全的港湾。而此时忙碌的办公室已成为一个不合适的场景。所以我实在很怀疑冬天的时候,英村人的工作情绪,一天的有效工作时长应该很短才是。
黑夜更是对人心理上的一种冲击。天黑容易让人产生寂寞,忧伤,抑郁的情绪,想想人的一天中是不是早上最有活力,傍晚会更容易感伤,而英村的时光就是直接拉长了你感伤的时间。连12岁的娃在家休假时都感叹,怎么每天的时间都这么快,一眨眼天就黑了,而自己好像什么事情都还来不及做。天黑就让人感觉心里有些没着没落的。
这一段时光与我而言也很难熬。夏天的时候还很想出门走走,即使人少无聊的小镇,接近自然也能弥补不少,给自己赋予能量。但冬天这个自然能量源也减少了,出门的吸引力锐减,更多时候守着家里那一方天地。社交的愿望也减少,总觉得见人是件麻烦事,于别人于自己都是成本大于收益的事情。英村的人普遍宅一些,应该也是和这个天气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每个人都不去主动社交,打开局面,相应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都宅在家里。以前在香港我每周有固定的社交活动,大家交流信息交流感情,对我而言都是一个很大的帮助。而且大城市,周围的环境每天带来很大的信息冲击,即使没有全职工作,我也不会有和社会隔离的感觉。但英村呆的时间长了,尤其是这样的冬日里,自己会有和外面世界脱节的感觉。
看到一个英村的博主说,冬天在家里,一定把家里的所有的灯打开,灯泡用最亮的,让大家的光照给足,也算是墙外不足墙内补吧。人总会象这样想各种办法来适应环境。
而另外一点,还是要找到各种机会来加强社交,即使很多时候看起来成本很高,但收益也是很大的。希望新的一年里自己能够有些新的动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