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寿司,大多数人的印象是日本菜,其实则不然,这个序列的食物最早的雏形应该是古巴比伦人创造的,现在的俄罗斯远东地区有类似食物的记载,而在中国古时的宋朝也制作相似的食物,名唤作“鮨(艺)”或者“鮓(炸三声)”,后来被邻国日本学了去,同时学了去的还有鱼生,所以日式寿司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是起源中国的,遗憾的是这两种食物到了明朝初期便不再流行了,日本保留并不断发展成了现在意义上的寿司和刺身,生鱼片是另外的故事了,暂且搁下不表。
最早吃寿司,是在高中毕业后,英语老师请几位同学吃饭,一桌没几个人,大概是被器重的学生吧。
古城墙边上的韩餐馆子里,叫韩式烤肉跟寿司卷,说起并不带偏见,我总觉得韩国料理不管做什么都是一个味道,远不及东南亚其他国家的料理来得丰富。
那时候的吃的寿司,便是现在普遍意义上说的紫菜正卷包饭,海苔上均匀铺上醋饭,码上黄瓜肉松一类,用寿司帘卷起切成寿司卷,沾着芥末酱油便可以吃了,当时的感觉便是这东西实在太难吃了。
曾经有一段时间里,很多人开始热衷于制作寿司卷,无穷的想象力一旦开花结果便不可收拾,八宝饭寿司跟馒头寿司便是那个时候印象最深的做法,幸亏那时还没有这么发达的朋友圈,倘若社交媒体早来几年,可能黑暗料理之最的流动红旗,就不会总挂在英国了。
大概是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北京军事博物馆对面的麦当劳,跟一个钢琴学姐表白被拒之后,垂头丧气拎着没有吃的汉堡回学校,学校很偏僻,下了地铁还要坐好久的车那么偏。
那时候iPhone刚刚出第一代,还没那么多狂热的粉丝追捧,一个穿着全套黑色运动服的姑娘靠在地铁门口,手里的iPhone不停的闪,她也不接,就在车厢里大声唱情歌,唱得很伤心,我想跟她说门口很危险,但没张开嘴。
到了学校已经过了饭点儿,本来准备出去吃我的兰州拉面套餐,手机嘟嘟的响了,是在北京工作的表姐打来的,迎头便是一句生日快乐,这时候我才回想起来,我是打算表白成功了跟学姐一起过生日的。
一番吐槽过后,表姐让我出门,要请我吃饭。
原路返回,还是一号线,只是再不见那个哭花了妆还在唱歌的姑娘,跟砸在车厢地板上碎掉的眼泪。
西单,大悦城对面的一家回转寿司店里,表姐在等我,我依然记得要走一个过街天桥,那桥有亮闪闪的大柱子。
那时候日料并不像现在这么火爆,我对寿司也没有任何概念,就当糯米糍粑蘸红糖水一样,夹了黑色小碟里的鳗鱼手握配上诚意满满的山葵泥…然后就是跑出店,狂咳着喷出了所有的米粒,眼泪鼻涕流了一大把。
表姐的笑声比她先出了店,在一阵裹挟着各种情绪的狂笑中把我重新拽回了吧台前面,让寿司师傅给我重新捏了一个,告诉我应该怎么吃。
之后的日子里,每次到了寿司店,我都会叫鳗鱼手握,但是从来不配山葵泥。
山葵,罂粟目,原产中国,是一种珍贵的食材,不易完好保存,常常会磨成山葵泥当作蘸食酱料,有杀灭食物上寄生菌的效果。现在超市卖的大多是山葵口味的调味品,并不是山葵。刚刚接触的人不明所以,如果一下子吃了太多,会被山葵呛辣的味道激出大量眼泪,以及伴随着的剧烈咳嗽跟喉咙不适,这时如果桌子上有白酒的话用力嗅一下,可以很大的程度上缓解不舒服的感觉。
以至于、后来的后来,每每想要流泪,便会找个借口去吃寿司,多点一份山葵泥,就是为了让眼泪流出来,也好在别人问时,推脱说是被呛到了。
最近吃寿司,便是为了填报肚子了,随便找一家连锁寿司小店子,要上一份,再随便买个水,最近开始停饮料了,每周允许自己喝一次,其他时候便是喝白水了,渐渐的也学会了品尝不同水的滋味,这一点我也没想到,水的味道,居然竟可以是千差万别的,小时候的大白瓷壶跟现在玻璃瓶装水,都是不同的幸福味道。
去年此时在南方出差,走了江苏,去了上海,南方对日料的接受程度明显高于北方,各色寿司店也层出不穷,用脚步丈量城市,觅食过程也是不亦乐乎,这里的寿司大小店都有,有的贵,有的便宜。
工作完成后的某天晚上,街口的小店买了一份回酒店,30块钱,鳗鱼卷配着大量的美乃滋跟鲣鱼刨花,满满的芥末配上一口白酒,大写的满足。
在南方最大的感慨便是这边书店很多,尤其苏州,满街都是大大小小的书店,甚至有漂流书屋,苏州有家很大的诚品书店,据说是目前中国大陆唯一的家,虽然只有短短几天,却逛了很多次,买了书,留了影。
很小的时候便听过知识是无价的,但每每逛书店,看到喜欢的封面或者书名,第一反应还是看看书背的价格,就像吃寿司一样,30块一盒的跟30块一枚的,同样有幸福感,但,真的不一样。
很多人都说,幸福跟钱多钱少无关,最近觉得,钱多钱少的幸福点不一样,30块一枚的寿司幸福的是心,30块一盒的寿司幸福的是胃。
上高中的时候一直想着去留学,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去,上班之后这个心思还是没死,也许还会因为种种去不成,最近有了去学厨的想法,想去四川,想去淮北,想去日本,想去法国……想了想,很多很多想,最后都变成了想。
终究是要回去的,虽然有些东西回不去,比如寿司,起源于中国,却回不来了。
终究是要归来的,虽然有些东西已不再,比如昨天,开始于那年,只在记忆里。
后记:去上海的时候,吃的最多的是街边烧烤,喝了很多酒,去了梦想的大学,吃了小笼包子跟生煎,哭了一大鼻子,开始觉得习惯了漂泊,时间便从上海起,开始过得快了起来,出差结束之后,便是另一段蓝天白云的故事了。
在上海的时候,最终还是没去吃预谋了很久的怀石料理,总想着留给下次来的时候再去吃,正经的高档寿司是在南通的一家日料店吃的,满心欢喜,后来还去了一家杭州的日料店,吃的烤青花鱼跟金枪鱼白身,也算是弥补怀石料理未遂,给自己一个交代。
不过,还有那么多交代,已经来不及交代了。
总不能,一直用现在的时间,
去满足,过去的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