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起跑线”曾一度引发热议,国产剧“小欢喜”又再度扑街。前者讲名校,后者讲望子成龙补补补,有木有似曾相识的扎心感?
曾几何时,“起跑线”这个神祠儿疯狂出现,俘获了众多70,80后的为人父母。于是先拼爹,再拼妈,最后拼到补习班,鳞次栉比的补习班简直如火如荼,一不留心晚了一步就没名额了,当补习班成为起跑线后,到底是为孩子助了力还是满足了家长的虚荣心?
马云说:知识是可以教出来的,而文化是玩出来的。圈养时代的孩子们较于自然放牧时代的孩子真的挺苦的。因为圈养的孩子们失去了“玩”的能力和机会。
我见过许多大小培训机构内坐着玩手机,谈八卦的父母。自己不学无术却振振有词大言不惭的谈教育谈发展。
人工智能时代来临,少儿编程异军突起,怎么办?报啊!好不容易花钱找关系进了名校,成绩跟不上怎么办?文化补习班报啊!别人家都有特长我家没有怎么行,艺术机构报啊!
报班,已然成为孩子成长中必不可少的流行话题,往大了说是一种流行趋势。因为别人都报了我不报好像太没面子了,可是孩子真的热衷于五花八门的补习班吗?
我儿子的一位同学,妈妈是典型的焦虑侯症。从幼儿园开始就是新东方,额外画画书法吉他一样不落,妈妈说了,技多不压身。到了小学,学而思语文,英语,奥数,机器人编程样样报满,每逢周末档期比明星还要忙碌,在几个战场之间辗转来回。粗略算了下,一年花费在各种补习班上也要大几万。每每约他一起带孩子出去玩,她总是说等大了有的是时间给他玩,现在以学习为主,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说实话,我并未觉得她把孩子所有时间填鸭式填满后真的会高人一等,培养一个孩子对学习真正产生兴趣才是最好的投资。正如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中说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总有一天,他们会走出自己的路。
我们成年人不过是站在自己的人生观里去品味孩子的应该所以,却无情的剥夺了孩子“玩”的权力。宁可砸重金去报一个补习班,也不愿意拿一部分带孩子去旅游增长见识,中国的家长活在纠结和矛盾中更多。
龙应台在目送中这样写到: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我们习惯了万事包揽却唯独没有习惯顺其自然,放手拭目以待。儿童的教育已经从“自然放牧时代”过度到“圈养时代”,当下尤其需要学习和补习的恰恰是没有经过考核就上岗的父母们。
殊不知,孩子更多的仅是需要我们的一个拥抱,亲吻和关爱。告诉他,你的潜力如天空般辽阔,给予他最大程度的相信和鼓励,会胜过报无数个补习班。
补习班满足了家长盲目跟风的虚荣心却也伤害了孩子。孩子真正的起跑线是父母,你的学识修养,价值观念,生活理念都无一不影响着孩子的人生观。
一本好书,一份陪伴,才是给孩子成长最好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