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入伏天,值得记一记。关于观课议课的信息量比较大,可以一看。
陈大伟 成都大学陈大伟 2025年07月21日 08:13 湖南
长沙和成都比较,似乎更重视入伏。在成都,对入伏很少提起,也就那样过了;长沙似乎还有一些活动。昨天上午,从宁乡教师进修校来到慈利教师培训的场所。溆浦的贺娟主任(06年在哈尔滨听我讲过观课议课,这次说要当徒弟)一见面就说:“今天入伏,我们去做个艾灸。”慈利的张健全主任也说:“入伏天,我们两位徒弟请师傅吃个晚饭。”客随主便,何况是他们的“师傅”。
边走边说,贺娟说湖南有一个培训机构请讲观课议课,原定健全但健全有事,问有没有推荐?我想到胡新颖老师(也是一位叫我师傅的),发微信问,说就在长沙。问可否过来吃晚饭,说下午有课,课后过来。凑巧了!
艾灸时,好学的健全问:“怎样理解观课议课观察的‘课’是课程?”我做解释,并推送答疑解惑:课程育人之“环境育人”与“活动育人”。为进一步理解,这里再把这篇推文推送一下:观课议课是对课程的观察,观察如何环境育人,如何活动育人。总起来说,在课堂上观察课程,通过更高质量的课程实现更高水平的育人,让学生得到更有质量的发展,这是观课议课的活动定位。
说到观课议课的理解,这里再说一说。现在我对观课议课有这样的界定,徒弟们要讲观课议课也好,其他人要推介也好,最好以此为据:
“观课议课是参与者以课程(课堂)现象为依据,基于教学的情境和关系,围绕有价值的教学活动进行对话讨论,以发现和理解教学、改善和创新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研修活动。”(陈大伟)
健全还希望我设计一个主题式观课议课的记录表。回到酒店,想了一阵,大概有这样的设计:
这样,加上自我观察的反思与交流记录表(使用说明见让课堂教学的自我观察成为常态并具有实效):
再加上基于案例研究的“观课议课交流与记录表”(使用说明见:如何用记录表观课议课:观课议课实践者之必看),观课议课三条路径的记录表相对完善。
今天早上起来,想一想,在前几本书里还有过其他的工具:
在第一本观课议课的书《怎样观课议课》中有过这样的表:
在《观课议课的基本理念与实践》中有过这样的表(这个现在看来也不错,可以再用):
晚上,张林老师,湖南一师的郑敏博士过来。有教师教育情怀的朋友们一起聚着,交流着。
就人工智能运用于观课议课,我说了例子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参看,观课议课中人工智能的应用(上):拥抱人工智能 助力课堂改革,观课议课中人工智能的应用(下):正视技术局限 走向人机协同。
就人工智能能否“精准”诊断教学,我说到了这样两个意见:
“舒尔曼认为,对极其重要的事情的评价永远需要人的判断,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最重要的评价原则是小心任何你能精确测量的东西,因为你能精确测量的东西往往不是最重要的。”周文叶.试论“学为中心”的教师评价框架[J].教育研究,2021,42(07):150-159.
同时他以为:课堂教学可能是截至目前为止人类发明的最为复杂、最具挑战性、要求最高、最细微的活动。。(Shulman, L. S. 2014.实践智慧:论教学、学习与学会教学)
因此,不要奢望对课堂教学的诊断能“精准”。
就弗兰德斯互动分类体系,我提到这样的研究成果,“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比在一系列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于1968年提出一个公式:交流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陈永明.现代教师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60.)很显然,单纯观察语词,以此评价课堂存在严重缺陷。人工智能的课堂诊断只能参考。
就聚焦一个点讨论课堂教学,是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我的意见是“想看全景,仍然是评课思维。议课是从对课的诊断评判走向对人的关怀和帮助”,观课议课追求对有价值的课堂现象“观而有察”、“观而有议”、“观而有得”、“观而有变”。(参看:观课有得 议课有效——追求更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研究)
评价课堂观察的方式好坏,可以看两项:一是一线教师是否愿意上公开课,并上常态课(参看如下评量表);二是去指导的人是否受一线教师欢迎,课堂观察活动本身是否受一线教师欢迎。就此我说了两个意见:“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一定高度和教师教育教学结合,不要设想教师有很多的时间来做教育教学以外的专业发展;不要过于复杂的流程,要追求最简单的方式实践。”观课议课的出发点是“为了大多数教师的课程实践”(参看我的主张和努力:为了多数教师的课程实践)。观课议课有“教师立场、实践立场和致思立场”(参见观课议课的三个基本立场)
今早醒来,发现自己说得有点多,但后来想,人家请你艾灸了、吃饭了,不多一点,来而不往非礼也;二是三位都叫了“师傅”,不多说一点,人家会认为师傅“藏私”,而当徒弟的要学就要学像、要学到家。所以多讲一点,请理解。
另外,昨天批评的东西也多了一点。今早想来,一是想给徒弟们传递一个这个师傅还是不错的感觉,可以学一学。二是大家都很优秀,现在都在一个比较高的平台,再发展一定要有长远的眼光、全面的视角、质疑和批判的勇气。这个更为重要的。
早上醒来,还想到前不久和王丽琴老师的对谈,对大家理解观课议课应该是有价值的。转在这里(之一:观课与听课不同,要坐在学生身边适机助教、助学),里面有《教育研究与评论》的全文刊发,也有没有刊发的我的文字稿,共六篇。可以看看。
今日上课,晚上回家。就此别过,山高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