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写书之前,我一直在法国一家顶级奢侈品集团卖命,亲眼目睹了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崛起。
入职奢侈品一行,第一件要学习的就是本品牌的历史。每一个奢侈品品牌都以自己的悠久历史为荣,不单要求员工了解并记忆,更每每要花大价钱反复登载于时尚杂志中给读者洗脑。曾经的经典款式便是店里的镇店之宝,若曾经得到过往昔风云人物、皇室名流的钟爱,那更是了不得,连销售说起话来腰杆都挺得更直一些。
图片来自网络
对于奢侈品品牌来说,这份历史是无价之宝,别人比也比不了,学也学不来的。因为有历史的沉淀,所以品牌会成长出自己的性格。真正懂的客人会针对自己的个性来选择相应的品牌,如此人与物合二为一,相得益彰。
除了这份历史,奢侈品最骄傲的便是两个字“讲究”。因为“讲究”,品牌才会上天入地的寻觅最稀有最难得的材料,才会不厌其烦的一遍遍反复印染反复试验反复修改,直至最终有精品呈现。做工精致,材料考究,愈讲究愈奢侈,自然卖天价而心安理得,所谓货卖与识家。
图片来自网络
总是会有懂行的客人跟我闲聊起她喜爱的品牌,言下之意,自己看得到并且欣赏这份“讲究”。每到这时,我常常心情复杂,又欢喜又悲哀。欢喜的是中国消费者终于不再只认价签高低,悲哀的是你看得懂别人品牌的内涵,怎么就看不到自己文化的风骨?
蒋中正先生曾经说:“外国人到中国,我们招待他们,为什么永远给他们外国的东西看?”这么奇耻大辱的一件事却真就发生了。在北京、在上海,我们拆掉了四合院,拆掉了老弄堂,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五星级超五星级酒店、高档商场、各式酒吧⋯⋯我们的城市越来越象纽约、东京,我们的年轻一代也越来越找不到归属感。
这里是北京?
还是这里是北京?
如今占主流的是西式审美,中国味的东西反而成了小众。奢侈品市场的中国消费者们很多已经不再是暴富的土豪,而是出身良好的富二代和各类精英。他们对各大品牌琅琅上口,但你问他“四大名旦”是谁,十个有九个答不出来。中国人果然富了,可是底气还是不足。我们以前认为自己是“天朝上邦”,连学习外国语言都不屑,自鸦片战争开始从妄自尊大180度大转弯到妄自菲薄,拿人家的东西当标尺。
捧着金碗要饭这种事情,愧对列祖列宗不说,对于子孙后代也难以启齿。什么时候我们在欣赏别人风景的同时也能真正认同自己的文化呢?
说起“讲究”二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衣食住行,样样透着讲究。
好在有一些制作精良的影视作品,让我们可以凭此来猜想古人的生活,图片来自网络
记得《红楼梦》里贾母曾经描述过一种名为“软烟罗”的纱,她说“⋯⋯那个软烟罗只有四样颜色:一样雨过天晴,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若是做了帐子,糊了窗屉,远远的看着,就似烟雾一样⋯⋯”。绫罗绸缎对于做过江宁织造的曹家来讲,自然十分熟悉。便这一件,如今的奢侈品牌谁可以copy得来?我没见过薄如蝉翼的纱,只能在每年春天看窗外树叶新绿仿佛烟雾一般,努力想象那“软烟罗”的美丽。
讲究不在金钱多少,是份心态。妙玉收集梅花落雪来烹茶不花一分钱,可那份雅致与情趣却是万金难买。
其实若论讲究,一个京剧就值得人研究一辈子。且不说点翠的头面多么稀有,描金绣凤的绣工多么绚丽,单单从声音上说,便有云遮月、脑后音,龙音,虎音,水音,鬼音⋯⋯十个手指头都数不过来,你说讲究不讲究?你看看脸谱,每一种颜色的运用,每一个图案的设计都独具匠心,用蝙蝠还是太极?是三块瓦还是十字门?没有一样是随意涂抹,每一笔都有意义。再说那唱念做打,尖团上口,湖广中州,每一句念每一句唱,甚至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手势每一步走路每一个眼神都讲究得不得了,既规矩繁多,又肆意张扬着个性。
几千年的历史打造出的文化如此精致而美丽,这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配图来自《京剧原来如此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