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到为人母的幸福,就越希望自己能够给孩子带来美好的童年经历。
这是人之常情。
但有时也会令大人们走向另一个极端——
孩子不小心成为家长弥补童年缺失的反噬品。
大人们一意孤行将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加到孩子身上,
希望通过自己对孩子的定制教育,来弥补自己童年时的遗憾。
于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也便产生。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
童年经历就如同影子一般跟随人性,内心被压抑的意识会在适当时机爆发。
曾经很多次和母亲探讨孩子教育问题,
当谈到我的成长时,
母亲说,那时候哪有时间管你们呐。
是啊,我的童年就在母亲粗放式管理下肆意成长。
一个瘦了吧唧、黑啦吧唧的小小女生,一整天不回家,在外面狼窜。
捅过蚂蜂窝,偷过小卖部糖果,还和男生打过架弄得头破血流。
那时没被人贩子拐走,真的感谢上苍对我的眷顾。
但到底还是一名小女生,有时敏感的心思只能藏在内心深处不为大人所知。
小学一二年级时,有位女生处处与我作对,
还经常利用班长身份假公济私地欺负我。
或自习课上扔你粉笔头
或班会上公开点明批评你是非不分
这让我很烦恼
迫于对班长“权力”的畏惧,当时的自己敢怒不敢言。
后来这起小学女生之间的纠纷,
在我五年级表姐放学后将这个女生揍了一顿而结束。
至今仍记得这个女生,不是因为她欺负我,
而是因为,她那时读了好多的童话书,故事书,让我甚是羡慕。
特别是她还能将自己看过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出来。
我们关系好时,去过一次她的家,
我被她的藏书震撼了:
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成语故事,各种好看的书充满了她的房间。
为什么我没有这些呢?
因为我的父母说,小孩子上学就好好上,课外书不要看,会影响学习。
而我有个堂哥,因为经常偷偷看金庸小说还有课外读物,导致学习大笨蛋,
更加剧了我父母这一观念的形成。
所以,我只能看着那些喜欢的书,望洋兴叹。
随着不可逆的成长,它们成为我至今的遗憾。
最近一直在读育儿书籍《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作者尹建莉的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显然比一般母亲都要强,
所以她在长期的育儿过程当中,根据自己孩子的特性,
摸索出的方法非常具有借鉴性。
其中,作者花了大幅篇幅讲述了阅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书中将阅读比喻成魔杖,不显山不露水地赋予孩子不同的能量——
凡从小有大量课外阅读的孩子,他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就会更好;
凡缺少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一般都表现出平淡。
这一点我也非常赞同:
阅读,并不是一件看似可有可无的事。
当孩子一旦她养成了阅读良好的习惯,
调动起了她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那么浩瀚无边的书海,会让她一生受益无穷。
反过来,这种求知欲又会促进智慧的发育,
使孩子在性格方面能得到进一步的塑造。
古往今来有所成就的人,很多都是在心灵和智慧上超越一般人的。
从小极其贫乏的阅读经历,也让我第一次走出家门时尝到了苦果。
2004年,十六七岁的小姑娘第一次离开小县城,
由父亲陪着来到北京大都市,参加北京电影学院的专业考试。
良好的文学常识基础让我成功通过笔试,进入面试环节。
大家都说山东学生“高分低能”,而我却用自己实际行动证明了这句话。
因为从小到大,所有的阅读积累,只有教科书。
遇上高中学理,天天和公式打交道,更不知天文地理了。
面试当天,我抽到一个题,说:
刘邦曾经讲过自己:“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WTF!
刘邦和子房、萧何、韩信什么关系?!
抽到题的我当时就懵了,因为我真的不了解那段历史。
只记得小时候看过张丰毅演的电视剧《韩信》,只记得他忍下了胯下之辱。
奔溃,绝望!
随便扯了几句,便走出了考场。
记得初试揭榜时,小旅馆树头来了几只喜鹊,渣渣叫。
旅馆老板是个河南人,对住在他家旅馆的考生说,好兆头啊!
但当我面试出来后,只记得北京的天是灰的。
我连榜都没出来,就提前打包回家了。
同时,在赶考的期间,也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人,看着他们口若悬河地聊着电影,说着自己的理想,我感觉自己好像枯瘪的气球,肚子里什么都没有,就连追逐理想的热情都是凉的。
当时,之所以考北电,是因为想走另一个捷径上大学。而他们中一些,为了能上北电,有的人已考了三年,当他导演系复试一过,请宾馆里所有参加考试的人喝酒吃宵夜,唱歌,诵文,狂欢了一夜。
第一次出家门遇到的挫折,让我压抑在内心深处对阅读的渴望再次萌发!也让我确定了自己的奋斗方向,大开眼界,原来世上还有那么多好玩的事,好玩的人。
我在想,如果从小在阅读中了解到这些,也许现在的我更有趣更有性格。
但一切时候都不晚,就让我用余生来弥补童年时的缺憾吧,愿阅读伴你我长久。
愿阅读陪伴宝宝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