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自以为非常了解自己,但真正用文字书写下来的时候发现,并非如此。
我一直以为我很自信,参加过一些比赛也拿过一些奖项,认为自己顶天立地,但其实很多时候都不敢暴露自己。
生活中充满了二律背反的因素,在康德的哲学概念中,二律背反指对同一个问题有两个截然相反甚至矛盾的结论,但两者各自成立。就像我知道写作能力很重要,但我说,让我写作就是闹着玩的。
我以为我很张扬,但有那么一次老师希望有学生能用京剧的尖团音做示范,全班同学都知道只有我一个人会,但是老师询问时没有人回答,他大概是听说班里有人是懂的,固执地等了将近三分钟,我低头不语,只想着要不要表现的太高调了,但过后又为没有和老师深入交流后悔可惜。
如今当我开始接受自己是个菜鸟时,同时也面临着自我接受和行动改变的踟蹰。
01接受自己是个菜鸟
古罗马神殿的柱子上刻着“认识你自己”,虽然是老生常谈,但认识自己很难,正确的认识自己难上加难。
真实地面对自己,或多或少,对自己的外貌、性格、家庭环境以及诸多不可改变的客观因素有不满意。在成长中不停的自我和解,自我接受,但客观的检验只有行动,但遗憾的是,行动又总是迟缓。
在加入学长的课程前,我刚刚开通了公众号,但本着自娱自乐的心理随便写写,一天抽出10分钟写200字,自己也觉得很幼稚。不在意粉丝或阅读,只是纯粹给自己看。
朋友说你可以把昨天那个文章发朋友圈,给自己打个广告,我犹豫的发了,可刚发了一分钟,发现有二十几个同学顺藤摸瓜就发现了我,毫不犹豫地把文章删了个干净,又安慰自己说,我慢慢来,其实只是害怕被嘲笑而已。
总是想,再等一等,我不着急,再等一等,也许下一次,但的确再也没有下文。
02“等我真正准备好了再开始”
等我真正准备好了,这是一句难以兑现的承诺。很多事都在等待中蹉跎了,生活从来不等人,很多人对时间都有各自的设定,什么时候要做什么,等毕业了再接触社会、等赚钱了再丰富生活、等缘分来了再恋爱,问一些想恋爱的女孩为什么还不谈恋爱,很多回答是因为在等缘分。
但是缘分从来都不是等来的,必定是一方主动,牢牢抓住机会去认识了解。
因为时间会带走一切,你不必留,不必等,一切都在往更遥远的地方蔓延,等在原地,远而不可及。
缘分有来的时候,也有成全的时候。想起龙应台在书中写,孩子用消失背影,告诉父母,不必追。
从小到大,每一次考试,每一次接触新环境,每一次被新事物冲击,都没有真正的准备好。有无数次的告别,无数次的开始,都是自己强打起精神,就像目送孩子的背影,是父母永远也不会准备好的命题,但也时刻准备着。
写作也并不会等我,大概等我真正准备好的时候,我们的缘分也尽了,那时候不知道自己是否甘心放手,成全写作这个没有被我养好的小孩,它是否也会用我自己的口吻告诉我说,你没准备好,不必追了。
03只管去写,时刻准备着
什么才是真正的准备好?
真正的准备大概就是时刻准备着。
每当我想起有一个青年,在1999年拉维尼亚音乐节,呆在第七名替补席上,他作为替补上台的机会在我看来是绝望到渺茫,但他依然为替补做好万全准备,惊喜的是,当晚机会忽然降临,其他的替补均难以到场,他顶替了钢琴大师安德烈·瓦兹完美的演绎了《第一钢琴协奏曲》。
这个青年就是郎朗,这个努力的青年好像自带光芒,常人难以想象,他的大脑和手指记住了多少古典音乐的乐章。
郎朗与乐队合作非常成功,乐队当场问到他是否能弹奏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郎朗回忆说这是一个疯狂的晚上,结果也很疯狂,他成果地诠释来了这支75分钟的杰作。
长达75分钟的演奏并不轻松,人们很难想象,当时郎朗已经2年没有练过这支曲子,现场也没有乐谱,第二天《芝加哥日报》的评论说,那天晚上很多人见证了音乐史上的奇迹。
如果郎朗的大师水平是刻意练习和天赋的叠加,那么我想写作也是可以从刻意练习向大师靠近。
虽然我不知道像郎朗这样的大师在钢琴之路上流了多少汗水,但我知道在写作这条路上,我想为它流汗是什么滋味。
《微习惯》中一段话说,“开始行动的理由是最难找到的,因为目标的重量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一旦开始,我们会觉得似乎需要达到最初的目标才算得上成功,这就是我们不愿意启动那些让我们闻之色变的计划的原因。如果最终做不到,我们宁可不开始。”
在开始前,我的自我书写就是自娱自乐,而现在,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时刻准备着,分享好的观点和故事。
用写作了解自己,观察世界,不断书写,不断成长,终有一天回头看,我们早已不同于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