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道德经》第十六章探讨了静与动的辩证关系,强调了静观自得、回归本源的重要性。老子通过阐述静的力量和自然的循环,传达了道的永恒和智慧。以下是第十六章的逐句翻译与解读: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
公乃全,全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翻译与解读

致虚极,守静笃。

达到极致的虚无,保持坚定的宁静。

  • 翻译:达到极致的虚无,保持坚定的宁静。
  • 解读:老子提倡追求内心的虚静,达到心灵的极致空虚和安静,这是领悟道的重要方式。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万物纷纷生长,我看它们循环往复。

  • 翻译:万物纷纷生长,我观察它们的循环往复。
  • 解读:观察万物的生长变化,可以看到它们都在不断地循环往复,这是自然的规律。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一切事物纷繁多样,都各自回归它们的根源。

  • 翻译:一切事物纷繁多样,都各自回归它们的根源。
  • 解读:万物虽然多种多样,但最终都会回归到它们的本源,这是自然的法则。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回归本源叫做静,静是生命的恢复。

  • 翻译:回归本源称为静,静是生命的恢复。
  • 解读:回归到根本状态就是静,静代表了生命的复原和本质的恢复。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复归本源就是常,知道这一点就是明智。

  • 翻译:复归本源就是常道,知道这一点就是明智。
  • 解读:回归到生命的本质和根源就是遵循自然的常道,理解这个道理的人就是明智的。

不知常,妄作凶。

不知道常道,胡作妄为就会带来灾祸。

  • 翻译:不知道常道,胡作妄为就会带来灾祸。
  • 解读:如果不知道自然的常道,随意妄为,就会招致灾祸和不幸。

知常容,容乃公,

知道常道就能包容,包容就能公平,

  • 翻译:知道常道就能包容,包容就能公正。
  • 解读:理解常道的人能够包容万物,做到心胸宽广,从而达到公正无私的境界。

公乃全,全乃天,

公平就能完备,完备就能合天道,

  • 翻译:公正就能完备,完备就能合天道。
  • 解读:公正无私能够使人完美,达到完美就能够符合天道的要求。

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合天道就能合道,合道就能长久,终身不危殆。

  • 翻译:符合天道就能合于道,合于道就能长久,终身不危殆。
  • 解读:遵循天道的人就能合于道,合于道的人就能长久不衰,生命得以安全长久。

总结

《道德经》第十六章通过描述静与动的辩证关系,强调了回归本源和遵循常道的重要性。老子认为,达到内心的虚静是领悟道的关键,观察万物的生长变化,可以看到它们的循环往复,这代表着自然的法则。回归本源就是静,而静代表了生命的复原和本质的恢复。知道常道的人能够包容万物,做到心胸宽广,从而达到公正无私的境界。遵循天道的人就能合于道,合于道的人就能长久不衰,生命得以安全长久。这一章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具有深刻的启示,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和感官享受的同时,更应注重内心的宁静和自我修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