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1

从三静纯料茶到百匠溯源:一场跨越十年的品质坚守与升级

“三静纯料茶”的木牌字迹虽已褪淡,却仍在时光里清晰烙下郭煌与纯料茶的初遇。从这方承载初心的印记开始,从“三静”到“三静纯材料”,再到如今的“百匠溯源”,品牌升级,规模大了,唯独那份对“纯料”的执拗坚守,像武夷岩茶的岩韵般,经岁月浸润,愈发醇厚绵长。

三静时期:在混沌中埋下“纯料”的种子

2015年的茶市场,正处在“拼配当道”的年代。彼时的郭煌,还在媒体行业深耕,却已因对茶的热爱,与几位志同道合的茶人创办了“三静纯料茶”。“‘三静’取自‘静山、静茶、静心’,意思是做茶要像山一样沉稳,像茶一样纯粹,像心一样专注。”郭煌回忆道,那时候的他们,更像一群“理想主义者”,带着对茶叶的敬畏,在行业的混沌中摸索。

当时的三静纯料茶,规模很小,只有一个十几人的团队,合作的茶农也只有寥寥数家。但他们从一开始就定下了一条“铁规”:只做纯料茶,绝不拼配。“第一次去收茶,我们就和茶农说,不管产量多少,只要同一山头的纯料,价格可以比别人高20%。”郭煌笑着说,那时候的茶农觉得他们“傻”,“别人都在收混料,就你们挑三拣四,不怕收不到茶?”

可正是这份“傻劲”,让三静纯料茶在小圈子里积累了口碑。有位做茶馆生意的老客户,连续三年只进他们的茶,说:“你们的茶,喝着有‘根’,客人一喝就知道是好东西。”但郭煌也清醒地认识到,三静时期的“纯料”,更多是靠“良心”和“经验”,没有系统化的标准。“那时候我们能保证茶叶是纯料,但消费者怎么信?我们说‘来自武夷山’,但具体哪个山头?哪个茶农做的?说不清楚。”

这种“说不清”的困境,成了郭煌心里的一根刺。在一次茶博会上,郭煌看到有商家把外地茶叶装进武夷山的包装,照样卖高价。“那一刻我就想,光靠‘三静’的口碑不够,必须让‘纯料’变得可验证,让‘溯源’变得可触摸。”也是从那时起,“升级”的念头在他心里生根发芽——他要做一个能让消费者“明明白白喝茶”的平台。

升级背后:从“小而美”到“系统化”的跨越

2022年,郭煌正式宣布“三静纯料茶”升级为“百匠溯源”。这个决定,在当时引起了不少争议。“老客户说,‘三静’挺好的,品牌为什么要升级呢?”郭煌解释道,“‘三静’代表的是一种态度,但‘百匠溯源’承载的是一种使命——我们要联合更多茶匠,让纯料茶的‘溯源’从概念变成现实。”

“百匠”二字,藏着他的野心。“单靠我们几个人不行,要让更多坚守纯料的茶匠加入进来。”郭煌说,“百”不是数字,是“众”的意思,是想汇聚天下茶匠的力量,让每个认真做茶的人都被看见。而“溯源”,则是他为品牌定下的核心竞争力。“以前的三静,是‘我们知道茶的来源’;现在的百匠溯源,是‘让消费者也知道茶的来源’。”

茶农共生:从“收茶商”到“赋能者”的转身

在三静纯料茶时期,郭煌和团队的角色更像“收茶商”:到茶山收茶,加工后卖出。“那时候我们和茶农的关系,是‘你种茶,我买茶’,很简单,也很单薄。”郭煌说,升级为百匠溯源后,他想改变这种关系——从“买卖”变成“共生”。

这种转变,从“茶农IP打造”开始。三静时期,茶农的名字很少出现在包装上,消费者只知道“三静的茶”,不知道是谁种的。“但其实,茶农才是纯料茶的‘根’。”郭煌说,百匠溯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茶农的故事搬上包装、传到线上。

他们给每个合作茶农拍了“人物志”:王大叔种茶30年,能分辨10种土壤的味道;李大姐是村里第一个用“生态种植”的茶农,不用农药,只靠草木灰驱虫;张大哥擅长用“传统炭焙”,他的茶带着独特的焦糖香……这些故事,让消费者看到了“一杯茶背后的人”。有位客户在评价里写:“喝着李大姐的茶,就像看到她在茶园里除草的样子,心里特别暖。”

除了讲故事,百匠溯源还帮茶农“提质增收”。他们请农业专家给茶农培训生态种植技术,帮茶农申请“绿色食品认证”;用自己的渠道帮茶农卖茶,省去中间环节,让茶农多赚30%。“以前茶农卖茶,要看收茶商的脸色,现在他们有了自己的IP,有了稳定的客源,腰杆都直了。”郭煌说,有位茶农以前一年收入不到5万,现在靠着百匠溯源的平台,年收入超过了20万,还盖了新房。

这种“共生”关系,让百匠溯源的“纯料”有了更深的意义。“三静时期,我们守护的是‘茶叶的纯’;现在,我们守护的是‘茶叶背后的人’。”郭煌说,当茶农觉得“种纯料茶有奔头”,他们才会更用心地守护山场、钻研工艺,纯料茶的品质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障。

坚守不变:十年如一日的“纯料”初心

从三静到百匠溯源,变的是规模、是标准、是模式,不变的是对“纯料”的坚守。

这种坚守,藏在老客户的认可里。有位从三静时期就跟着郭煌喝茶的老茶客,现在是百匠溯源的“铁杆粉丝”,他说:“我喝了十年你们的茶,品牌从‘三静’升级成‘百匠溯源’,但那股‘纯’味儿没变——马头岩的‘烈’,慧苑坑的‘润’,喝一口就知道还是原来的配方,只是更放心了。”

从三静纯料茶到百匠溯源,十年时间,郭煌和团队走了一条“反捷径”的路。别人忙着拼配、炒作概念时,他们在打磨标准;别人忙着扩张、赚快钱时,他们在扎根茶山。“有人说我们太‘慢’,但做茶就像炖汤,小火慢熬才有味。”郭煌说,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只要“纯料”的初心不变,百匠溯源就会一直走下去——让更多人喝到“有根、有魂、有故事”的纯料茶,让茶叶行业的“纯”与“真”,代代相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