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后浪演讲”原本可以更出彩
特殊日子里B站做了件特别的事,后浪为题的演讲吸引了无数关注。平心而论,该演讲内容考究,制作精良,气势磅礴。何冰老师的演讲技巧更是臻于完美。
然而总体效果见仁见智。值得留意的是,一些略带调侃的说法已受到广泛认同。大致类比于,原本是父亲认真严肃地和孩子谈心,孩子有些懵还没上心,反倒是旁听的妈妈拍手叫好。
如此精心准备投入资源的公共传播行为,以B站所处地位和投入资源来看,收效并不理想。
那么忽略了什么,如何做得更出彩呢?
1
沟通的时机及需要。
沟通起源首先需要考虑双方感受,是否双方都有沟通需要。
B站隐含自我推广,进而从体现社会责任的预设出发,发起这个演讲,是单方面向受众进行传播。然而对于受众来讲,内心需要这个沟通吗?
时间点。青年节是个特定意义的日子。
按惯例,演讲“好像”是青年节标配。追溯到五四青年节的起源之日,101年前的五四运动的主题是示威游行、情愿,慷慨激昂的演讲怎可缺少?
早些年间,学校进行青年节演讲比赛原本是常设活动,在许多中老年人内心也是思维定势。不知B站策划时,采用演讲形式是否和此思维定势有关。这一点或可以佐证为何“后浪演讲”更容易地激起了“中老年”朋友的共鸣。
然而,当下B站目标受众的新生代成长经历中,青年节时不时也搞演讲比赛?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目标受众对这个时间点的演讲,起码在形式上是缺乏共鸣的。
时间段。具体就是结合过去几个月以来的疫情。
在过去数月,疫情对公众生活和心理上带来负面影响,目前情况受控正在好转,正是应该激励大家一鼓作气走出阴霾之时。后浪演讲满满的正能量,看起来十分应景及时。
事实上,在过往几月内大家感情经历已过于丰富饱满,有恐惧、灰心、担忧、疑惑,到感动、被感动、奉献、升华、珍爱生命等等各类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充斥着人们内心。如今疫情终于受控,相信更多人内心是疲惫的,此时正好趁假期做一定休息修整,更期待的是被抚慰的一种相对平缓平静的交流。
此时继续慷慨激昂,会不会觉得有些累?
2
沟通的内容
沟通一方往往很执着于表达自己想说的,却忘记去考虑对方是不是感兴趣。
后浪演讲更像一个总结报告,面面俱到,却欠缺新意。
演讲内容不完全概括几点:
[if !supportLists]一、[endif]这个时代物质和精神极大丰富。
---是的,我们知道啊。你是想告诉我们要珍惜当下吗?没问题啊,我们懂。
------和我爸妈总是唠叨“现在日子这么好,你们要知足”又有什么不一样?
[if !supportLists]二、[endif]走自己的路,追寻内心,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是啊,我们一直是这么做的啊。一直为难自己的正是你们这些大叔吧!
------难怪你们听得热血沸腾,你们是在给自己打气吗?
[if !supportLists]三、[endif]可扩展性、升华。
---把喜欢的东西做到极致。喜欢就是喜欢啊,想做就是想做啊。
------真的喜欢就不需要给自己打气,也谈不上坚持了,也不需要拔高自己。
[if !supportLists]四、[endif]前浪对后浪的认可和期待。
---我们后浪真的在乎前浪对我们的认可吗?
------你们前浪这么大张旗鼓肯定表扬我们,确定我们不反感吗?效果不打折扣吗?
相信对于从来习惯质疑,下意识挑刺的新生代,有如上反应纯属正常。
3
沟通的形式
恰当的代言人十分重要。
何冰老师专业水准和艺术修养不容置疑,只是选取何冰老师与B站目标受众是否匹配?形象上如何做到共鸣?我们需要一个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还是一个更流行的形象来代言?
需要考虑到代言人的身份地位、经历、社会形象、大众心理判定等各方面。
受众心理上参与感。
B站跨年晚会的成功在于让受众融入其中,本次演讲的形式却大相径庭。年轻一代受众除了有形象上被动录影出场,根本没有发出声音的机会。从这个角度,受众心理上很难参与其中。那么效果打折扣产生偏差,也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