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
这周末回了家。去剪发,和70后的理发师阿姨聊到了结婚的话题。她很困惑,结婚多好啊,而且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嘛!为什么到了我这,到了她女儿那,还得问为什么要结婚?
我絮絮叨叨说了好多,最核心的点是,这兴许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始在做每一件事情前,都去追问为什么。结婚的意义,是和你想成为什么样子、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以及你人生的意义紧密相关的。拒绝人云亦云、人有我有,你我是有选择的,且可以不同。
晚上参加婚礼,主持人机械般的诉说甜蜜的语音语调,加上来宾不断涌现的类似百年好合之类的祝福,我不禁撇起了嘴。想起了那个和男朋友都不想、不着急结婚的女朋友,她说,即便结婚了,也许有一天他或者我会喜欢上别人,那也只能分开,陪伴着走了这一路也就可以了。
和谁不都是只陪伴着,走了一路呢。人们所说的爱,可以肯定的是,在说出口的那个当下,必然是爱的,往后的事,谁知道呢?
但愿,又是我刻薄了。请永浴爱河吧。
3/17
妈妈说起,我小时候,拿一根跳绳就能自己和自己玩一个周末,也不知道玩的什么。我大惊,作为独生子女,原来我大部分时间都是和自己呆着。长大了的现在,只不过把跳绳换成了电影、书籍、展览。
我还想起,小学一个人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大街小巷,去少年宫学跳舞。有阿姨问我妈,这么让孩子上路万一被车撞了怎么办?我娘说:如果撞死了,那就是命啊!
小学五年级,我拿着数学解难题让爸爸教我,我爸连题都没看,就对我说:我不会,你自己想。
原来一切都有迹可循。可能就是爸妈这样寻着感觉走的放养式养法,才让我长成乐于靠自己的模样。好强、独立、能吃苦⋯不知不觉成了我的标签,无关好坏,每一个昨天塑造了今天的我。
也正因为这些经历,我表示,不论和别人相处多久做什么,我都需要回到自己的空间里,看书看电影,什么都好,但要和自己呆着,所以难以想象,我如果有了孩子的“惊悚”生活。
妈妈说,看书是你自己的事,养孩子也是你自己的事呀。只要想到是自己的事,就要去做呀。这样想,是不是好很多?
我,第一次,没有反驳。
3/18
凌晨4:25。
室内有多爷间或的呼声,室外有清脆的鸟鸣。我又失眠啦。不知道是昨晚喝的红茶,还是因为记了日记让大脑活跃。
不用担心即将赶车的我,在五点爬不起来了。我可以睁着眼到天明。
五点了,爸爸也爬起来了,要送我去镇江高铁站。老爸说,他也一宿没睡着。哎,以后还是不这样折腾了。
再熬大半年,坐等直达上海的高铁。
3/19
工作中,关于拍摄和(简单的)视频剪辑的任务,会不由自主地“凑”上去。
算兴趣吗?算喜欢吗?某些东西朦朦胧胧的,在发芽。
3/20
今天开了五个会。最后一个晚九点才结束。一天天过得出奇的快,还没怎么费力,三个工作日都过去了,苍天呐。
早上第一个会议结束后,看到桌上放着两个顺丰快递,知道是两个朋友分别寄来的礼物。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可能刚好她想送、可能刚好我要用。暖。
按照上周说的,我已经开始看《非暴力沟通》了,从其中看到了一些我曾有过的有些“暴力”的表达。
自己曾经历过苦痛挣扎,自己手边的事务繁杂,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都忙不迭⋯以至于会变得没耐心,会嫌弃玻璃心的人所展现出来的“麻烦”,会习惯以最快速的方式解决问题、达成目的。
我可以理解自己,但若想要开展有效的、可持续性的互动,是不是还可以多些耐心、提出具体的反馈,以及不断和对方确认信息呢?从长远来看是不是也大有裨益呢?
3/21
在呼啸的风声和雨水拍窗声中醒来,气温又降了些。
等一个春天,怎么这么难?
3/22
充实的一天结束,和一起加了个小班的同事去吃“大餐”犒劳自己。
看到大伙忙不过来,于是主动应和说周末帮着她们一起干。也是因为干的活我不排斥,以及想一起把事情做好。
兴许有人会说,你看,就是因为单身,所以才这么闲!
嘿,单不单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时间无多,你愿意把它花在哪里!
*注:本周主题灵感来源是台湾翻拍电影《一吻定情》,直树和湘琴的故事不用多说,充盈了我的青春。我不是湘琴,所以必然找不到直树。
一吻定不定情也没所谓,在这条路上的我,一直勇敢着,受伤着,坦荡着。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