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住所要舒适自在,虽说浮生如逆旅,也不妨有盎然的意趣。
一直都很钦佩生活舒适自在的人。并不是说一定要十分整洁干净,适合自己就好。有些人就习惯内外整洁干净,举止端方,这很好;有些人虽然不能做到如此,但能够于自己的一方天地中放飞思绪,有所寄情,那也不错。所谓“舒适自在”,就是要适合自己。
有些人说:“我房间脏乱,但好在乐于轻松,不也不失为‘舒适自在’吗?”这就要看情况了。有些人口头上是这么说说,但实质上谈不过“懒”一字。房间闭塞,灰尘堆积,舒适吗?桌面脏乱,连写字看书都要推一推,还很难说空出足够宽敞的位子,自在吗?
“逆旅”即旅居,形容人生短促。吉田兼好很明白这一点,但他还是提倡“住所要舒适自在”,其实也就是能生活得舒适自在。正是因为知道时间有限,才更要去领会生之乐趣呀。倘若人生过得枯枯燥燥,一点意趣都没有,真是枉活一世。
想到了苏轼《于潜僧绿筠轩》中的一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有些骚人雅士确实会如此选择。当处理了世俗人际而身心疲惫之后,望望常青的竹子在身边静立,是不是抖抖身上的露水或阳光,想是十分舒心的。
无论贫富,应该都能拥有这种生活态度。“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即使贫穷,“舒适自在”也在于自己有没有去寻求,因为这种“舒适自在”不单单是物质上的,而一定伴随着心灵上的一种感受。
5.如果谈话的对象,意见与自己一味相同,则与自己独坐有何差异。
朋友,不能跟自己太相似,不然就像自己独坐着,对着一面镜子,那镜子只是重复自己说过的话而已,何其无聊。
所以,朋友最好还是有所同,也有所不同。
同,是自己能在对方那里得道认同感,比如说志趣相投,爱好相似,更深一层则是知音。前两种比较容易寻求,最后一种的朋友就可遇而不可求了,管仲的“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正是此种。所谓“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知音真的是很难奢求的呀,有多少人穷其一生都没有找到,有幸者还能有隔代知音,像管鲍之交、高山流水大抵只存在于书卷之上了。
不同,是自己能在对方那里收获不同的思想,这种心灵上的碰撞,刺激、趣味的同时,也能够充实自己的思想。庄子和惠子这两个有事没事就互怼的朋友应该是一个典例了。他们俩的鱼乐之辩应该是最为出名的,就不重述了。还有一次,惠子相梁,庄子去拜访他,受谗以为庄子要来取代他,庄子知道后直骂他是“紧紧护住口中腐鼠的鸱(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其实也是在借他来彰显自己无意于功名的清高品质。正是这两个不对头的朋友,庄子在惠子死后,叹曰: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了!我也没有可以与之论辩的人了!这是何其深的情谊呀!
这段话出自于《庄子·徐无鬼》,庄子在其前还说了一段特别有意思的故事,我稍微再谈谈:
“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简单来说,有个人笔尖有白垩,让石匠用斧子削掉。石匠挥动斧子,很轻松就削掉了,并且那人没有损伤。后来宋元君听说了,想要尝试,那石匠说:“我曾经能够做到,但是我的那个伙伴已经死去很久了。”
惠子是不是也是为庄子抹去那个小小不足的人呢?
6.在孤灯下独坐翻书,与古人相伴,真是乐何如哉!
这句话让我想到了《说苑·建本》种的一段文字——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这段文字虽然说的是师旷劝诫晋平公珍惜时间用功读书的故事,但我是在觉得“何不炳烛乎”与吉田兼好的这句话有同等趣味。
这句话也实在是说出了我的心声。我个人实不喜欢社交,因为现代社会无趣的人太多了,而且追名逐利的、附庸风雅的也凑在一起——这与清高无关,事实本是如此。但是书中很多古人都不一样呀,翻开了书简直就是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春秋战国、三国、魏晋南北朝、唐宋……实在有太多我所神往的时期了,而其中涌现的一个又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更是令我三倒。
我的笔名“向之”就是取自于《史记·孔子世家》:“《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很多古人都让我有这种钦佩的态度。
白天一般都有很多世俗事务要做,静下心来看书的时间反而少了。夜晚就不一样。在众人已寐的时候,轻轻翻开书卷,与古人神交,那是何等趣味呀!这不仅是发现他们的历程,更是发现自己的历程。
孤灯幽幽,一帘夜寂静无声,耳边只时不时传来几声鸦啼,指尖摩挲着书卷,那字里行间仿佛还存有那个时代的或风,或清香,或兵戈声,编绘了一幅现在已难以亲身见闻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