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代,全民都倡导读书,高晓松走在了前列,前段看他办的读书会,规模很大,欢迎度也很高,一度还受到了哈佛大学的青睐,曾经希望能够得到关注,也希望能够借机畅游海外高校,只是最近看了好多古文、诗书,沉默许久......经过翻译的书籍和世界,还是轻易不要去触动!
读完了论语、读完了诗仙、读完了诗圣,再看看东坡篱下,你可曾想过越读越远,还是越读越近,还是越读越深……车马远,却言语少,车马遍,却遍地是垃圾,精华的吸取尚需精力与天分来维持,更何况与我们不在同一平面的国界,所以,我选择细细品,慢慢读。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所以以后读完之后,每每收到赞许,我都会对着孔子说一声谢谢,同时也会翻阅那些传颂千古的经典,自从放弃去国外游学的念头,《再别康桥》时时被我捡起,多次被诵读,而再一次读起,我竟然像读唐诗一般去查阅了徐志摩的人物背景和时代背景,读完之后,当然亲切许多,我认为这也是从心理学的层面来分析作品和人,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首轻柔温婉,节奏悠扬婉转的诗句你很难想象出自一位民国先生之手,在相对封建保守时代,都以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为主,而徐志摩家境优渥,自然不需要为柴米油盐奔波,一心求学,在文学造诣上本就天赋异禀,而且感情真挚,所以在当时那个年代,将自己的对校园的感恩、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都淋漓尽致的表现在了他的文学作品里,这时的徐志摩既像众多女大学生的心灵之友,又像骑着白马款款深情的白马王子,深情而多情,一开口口吐芬芳,一投手间都深情款款,看他的诗句,极尽了对美好的向往与追求,这种对美好的追求与向往有种偏执与执着,不懂的人会说他自作多情,写得幼稚可笑,懂他的人会仰视他的世界,对美自然奔放而炙热,这也更好的诠释了一花一世界的深厚含义,在徐志摩的世界里,那波澜不惊的康桥里住着他的文学梦和青春,自然他要赞颂它,爱戴他,同样对于他爱慕的人,他也希望彼此有言语的交合与默契,还有情感与思想的共鸣与平等,如果穿越到现代,文学写到一定境界,再拍电影,恐怕一定是第二个陈凯歌吧!
甘心、不能、悄悄......读罢间,彷佛眼前是一个一本正经而愁若满志的糊涂仙,这首诗为什么能够如此传得疯眯,与唐诗宋词寄情于山水之相似如出一辙,将自己的情、自己的意、自己的爱浓浓的揉进了这康桥的爱里,不浓烈,一丝俏皮童真,不幼稚,一丝惆怅与无奈,不惆怅,满是欢喜与感恩,不虚伪,满是康桥的幻美与赞誉!才子徐志摩,一生都通透,骨子里是童真,文学的纯粹,不然不会在林徽因与梁思成喜结连理后如孩童般祝福他们并依赖他们,世俗里也有对生活的承载与接受,不然不会辗转各地奔波劳碌,如果没有那场事故,他一定会是个好父亲,好爷爷,所创造的文学作品更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得宽阔与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