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自律不是自我对抗,而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改变坏习惯,养成好习惯,是蜕变的开始;期待遇见更好的自己,是每个人对成长的渴望。
可为什么我们总是“今天定下百条路,明天继续走老路”呢?是自控力不足?是缺乏动因?还是尚未掌握习惯的力量,却急着毫无章法的横冲直撞?
我的同事小李今天又信誓旦旦的让我带他去健身,这已经是他第N次在我面前誓言要开始运动减肥了。
小李年纪不大,但是血脂和血压指标均超出了正常范围,医生也建议他要控制饮食、多做运动。
可他每次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坚持锻炼不会超出一周时间,再往后就看不到他的人影了。
工作忙、应酬多、心情差,都是他的理由。我说,你在忙,能忙到每天抽出半小时的时间都没有吗。
“今思百条路,明天回老路”,已然成为拖延症患者的常态;想到和做到之间似乎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坚持一件事,很难?那为什么有很多自律达人可以保持30年运动习惯;为什么有些人,可以坚持10年4点钟早起呢。
欲破招,先拆招。我们需要先搞清楚习惯是怎样形成的,再去探究如何养成好习惯。
麻省理工学院脑科学研究小组做了一个实验:在一个老鼠的大脑里安装了传感器。研究人员将老鼠放到了T型的迷宫中,并在另一端摆了巧克力。
听到隔板打开的“咔嗒”声后,老鼠战战兢兢的摸索着陌生环境,通过嗅觉开始寻找巧克力,此刻,传感器显示它的大脑,尤其是基底核神经工作的非常卖力。
通过上百次的重复试验,研究人员发现当老鼠越来越熟悉通往巧克力的道路的时候,它的思维活动开始减弱,不再需要通过嗅觉和观察,就能行动迅速,直奔目标。
传感器显示老鼠大脑结构中参与嗅觉、回忆的部分都停滞下来,大脑的基底核作用越来越大,它让老鼠的行动习惯化。
科学家据此将大脑的此种特性称之为:习惯回路。
大脑会偷懒,长期处于工作状态,它也不堪疲倦。所以,大脑总在寻找更加省力方式。
而习惯由大脑中的基底核神经结构控制,不再需要大脑主体参与工作,从而使大脑主题获得更多的休息时间参与更多的创造性工作。
下面以吸烟的案例来拆解习惯回路是如何运作的。
习惯回路由三步组合而成:暗示——惯常行为——奖赏。
当烟民看到香烟时,大脑就会产生对尼古丁的渴求冲动,这是心理暗示;于是很自然的点上香烟,这是惯常行为;吞云吐雾之间感受着尼古丁给予的满足感,这是奖赏。
而想要改变习惯,就要植入一个新的惯常行为替代旧的惯常行为,比如:嗑瓜子、吃口香糖来代替吸烟行为。
但是真正改变习惯,并非仅仅替换惯常行为这么简单。真正改变需要找到驱动行动的渴求感以及一套保障持续行动的机制。
1、找到强烈欲望
想建立新习惯,并长久坚持下去,首先要有一个触发你行动的原因,这个动因就像导火索,可以点燃你的激情和斗志。
我一个同事个头160MM,生完孩子体重达到了150斤,每天愁于买不到合适的衣服,因自卑感而痛苦。但是愁和苦依然没能点燃他的斗志。
一次,送孩子去幼儿园,一个小朋友问他的女儿:“这是你妈妈吗,她怎么这么胖,和你一点都不像”。一句话直戳内心,那一刻,她决心“减肥不成,毋宁死”。
经过半年不沾米面和油盐的艰苦生活,她成功减肥55斤,摇身变成了一个身材婀娜的辣妈。
健身,是我这么多年唯一坚持下来的事情。因为当初前女友的爸爸第一次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怎么跟个大虾米似的,怎么保护我的女儿”。
自尊心是个好东西,当它被戳痛时,就会调动大脑和身体做出改变。
2、谋划暗示方式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说: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
彭小六每天早起后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空调、打开电脑,暗示自己要开始阅读写作了。
某位自律达人坚持每天早起后跑步5公里,当有人问他,你怎么坚持下去的。他说:“我也不是神,经常懒癌爆发,不想跑步。但是每当有这个想法的时候,我就把球衣和跑鞋穿上,既然鞋都套上了,那就跑吧。
你看,他把穿上跑步装备当成一个心理暗示。
3、建立奖励机制
所有习惯,必定是因内心渴求而形成。
我一个同事是健身爱好者,上次他见到我说:“自从开始器械训练后,怎么变成了自恋狂了,每天除了自摸,就是照镜子”。
自摸和照镜子其实就是自我奖赏的一种方式,因为他真切感受到身体的改变,看到了自己紧实的肌肉和优美的线条。
当你开始期望获得自信,大脑渴求被他人赞美的愉悦感的时候,习惯更容易坚持下去。
4、建立惩罚机制
人的惰性属于人的本能,本质是一种自我保护,是对自身生命能量的节制。
人人都有惰性,自律达人也不例外。区别在于,自律达人懂得利用惩罚方式,逼迫自己抗击惰性,冲破舒适圈。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誓言要日更300天,每天2000字,两周过后,痛苦和焦虑随之而来;白天工作,晚上还要加班、应酬,时间不够用啊。
每天日更2000字,哪来这么多题材呢,他又因写不出来而痛苦。
于是,他想到一个毒招,拉了几个朋友建立了一个“找骂群”,自己先发1000块钱红包,作为完不成任务的惩罚基金,如果未完成任务,不仅1000块钱没了,而且还要被朋友各种数落、各种嘲笑。
每个人都有“损失厌恶”的心理,面对收获和损失,人更加难以接受损失带来的心理负担。
5、干掉小目标
100天阅读阅读14本书,比起1周看完1本书,哪个任务看起来更加轻松?
一周看1本书,比起每天看30页书,哪个让你更有信心呢?
一盆瓜子摆在你的面前,限定时间内全部吃完,可能你会犹豫,时间这么少,瓜子这么多,怎么吃的完。
当你把拿起一枚瓜子放进嘴里,轻松吃到瓜子仁的时候,你就会像条件反射一般,一枚一枚往嘴里塞,根本并不下来。
因为,我们每嗑开一个瓜子壳就会有一个瓜子仁作为奖励,这种满足感就会激发持续行为。
目标太大,容易让人望而却步;把目标化整为零,再逐个干掉,不断获得成就感,就会让你动力满满。
6、可视化管理
战隼说“目标可视化,可以带给你很大的动力”,许多自律达人也是运用“可视化”管理形成自律习惯的。
抖音里面有个小伙伴,每天早晨坚持跑步,朗诵,并自拍小视频发布在抖音里;这种方式不仅将坚持的过程可视化,同时小视频又获得了15万抖友的关注,还实现了收益。
自媒体时代是我们普通人崛起的好时代。通过视频记录自律过程,给他同时带来了成长和收益的双丰收。
7、团队化运作
当下流行的一句话:一个人会走的很快,一群人可以走的很远。
参加过社区学习的小伙伴都有过同样的感触,在群内你感受最深的就是温暖,感受最多的就是赞美和鼓励。
赞美,一方面发挥了奖励的功效,能帮助你形成习惯回路;一方面能够让你形成信念,相信自己能够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