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十年,再与友人见面,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没有了少女的娇羞与青涩,更多了三十代女人的沉稳和健谈。看得出来她很幸福,浑身散发着光芒,眉眼和嘴角弯弯的,甚是好看。
说话间,阿姨给我递了一杯热茶。她撒娇地上前抱住胳膊说:“妈,别干了,您过来坐会儿。”阿姨笑着说:“你们姐俩这么长时间没见了,好好唠唠。”然后望向我,“中午就别回了,姨给你做几道家常小菜。”说完转身走进了厨房,发出叮了当啷的响声。
友人笑着对我说:“一个女人的幸福,并不是非得有多少钱,而是嫁一个会疼你的好男人,遇一个知冷知热的好婆婆。”我羡慕地说:“看着你这么幸福,真好,你婆婆身上,有妈妈的温暖。”
后来,她和我聊了许多有关婆婆的话题,画面温馨感人,我选择默然无语地当个听众,感受她一笑一颦的动人。
“都是我在说,你也给我讲讲。”
“我也挺好啊!老人还,哪能做那么面面俱到,只要少计较些,家庭才会和睦,这是我当十年媳妇的处世哲学。”
“你成熟了。”
“是啊!30多岁的人了,哪能还像个小孩子。”
然后我们讲了许多年少的事,那些幼稚的,奋不顾身的青春。再次谈起时,就好像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唯独现在的我们,是一个全新的自己。
午饭很丰盛,都是爱吃的家常菜。她还记得我读书时,最喜欢吃的过油肉土豆片,特意让阿姨做的。阿姨则不时地看看孩子,又过来盛盛汤。“妈,你快吃吧!我吃饱了。”像个女儿似的叫着真顺口。我想那不仅仅是一个晚辈对长辈该有的称呼,而且是情真意切的妈。
哥哥结婚那年,嫂子才22岁,还是一个柔弱的小姑娘,比我都小5岁。刚开始难免会有磨擦,我总对妈妈说:“你要好好对我嫂子,当一个好婆婆,因为你女儿没那个福气,就特别希望别人幸运。”
七年过去了,妈妈对嫂子一直很好,打扫家,做饭,洗衣服,接送侄女,能做的全做。人心与人心都是互换的,嫂子也极尽所能的孝顺。
偶尔回去小住几天,感觉嫂子更多的不像个媳妇,而是女儿。
其实婆媳问题,根本就不是什么历史遗留下的大问题。你若待她如亲子女,她必待你亲如父母。
难的是,在最需要有人关怀的时候,某些人永远都是一个局外人;在最需要有人帮衬的时候,某些人永远停留在远方。
而我们是有良好道德修养的晚辈,孝敬老人是对自己最起码的品行要求。
如若有人帮忙照顾孩子,谁还愿意当个家庭主妇,但凡一个有思想,肯进步的女人,就不甘退居人后。
经常在校门口,看见大片接送孩子的老人,他们在寒冷的冬季瑟瑟发抖,甚至骑着自行车带着孩子抵风前行。
我想,我们该为她们点赞。她们的身上始终保持着妈妈的温暖。鼓舞着我们年轻一代奋发向上,勇敢前行。
女儿长大后,我会告诉她:将来你一定要找一个,有妈妈温暖的好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