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本书】71 答的艺术

前面几期写了如何理清逻辑,如何说,这次分享的主题是答。

回答,至关重要

我们总会遇到一些让我们难以回答的问题,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买房,你收入多少……一方面是问这些问题的人比较讨厌,另一方面是我们也没有准备好如何回答这些问题,所以我们才会感到窘迫。

挑战性问题的5大类型

  • 消极问题

  • 不相干问题

  • 多重问题

  • 陈述式问题

  • 列举材料式问题

面对挑战性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有些人被动招架、有些人逃避推诿、还有人消极好辩。如果回答机智、确定,简明扼要,至少能免受伤害,还能提升自己应对逆境、保持方向和控制力的自信心。

在回答棘手问题的时,你可以控制:

  • 问题

  • 你的回答

  • 提问者

  • 时机

  • 你自己

1 不要让人觉得“你根本没在听”

别做错误的回答

  1. 如果还没弄清楚对方问题的关键点,先不要给出定好的答案,因为我们的答案可能根本不合适。

  2. 没听清就是没听清,不要在错误的基础上一错再错。

避免没听仔细的回答

  1. 不要让对方觉得你心不在焉,根本没在听。

  2. 抓住提问者所提问的关键,并根据自己的观点组织答案。

  3. 认真倾听提问者的问题,不要做任何表面你没在听的动作。争取在最短时间准备一个妥帖的回复。

  4. 回答提问者时,注意你的动作、眼神以及身体语言,有必要的话,可以提前设计。

2 学会有效聆听

清空你的想法

  1. 清空你的想法,这样才能理清提问者的想法。

  2. 聚精会神的倾听提问者的每一个重要字眼,别想着怎么回答,要倾听关键论点。

  3. 大多数问题都是慌里慌张提出来的,往往是一大堆多余的话把关键问题藏得严严实实。你需要解开包裹,理清问题本质。

抓住关键议题

  1. 在开始回答前,必须找出你的关键议题。

  2. 若自我保护意识太强,又用消极字眼转述提问者的问题,会把自己逼入死角。

  3. 当需要用第一人称回答时,就用第一人称回答,模糊回答就会让提问者就得你很不用心。

默读对方的问题

想想关键字,也就是切中提问者议题的一两个名词或动词,读给自己听,但不要着急回答。

展示专心致志的肢体语言

当对方提问时,不仅要在心里专心地分析ta的话,还要让自己方方面面,比如视线对着ta,点头、声音上的赞同等,都显得专心的样子。

不要急于回答

有些陈述者在没弄清问题的时候,会试图打断提问者。他们会说“这么理解对不对”,又或者采取另外一种做法--装聋作哑,更有甚者,一开始没有理解问题,但他们会把错误的答案一直说完。

除非完全领会了关键议题,否则,就不要回答。如果没有完全理解问题,只需说“对不起,我没弄明白,你能把问题再讲讲吗?”。

3 做出有效回答

听到挑战性问题时,重复智慧强化挑战性问题中的潜在消极推论,因此要用另外的形式阐述挑战性问题,要偏转挑战的矛头,控制其意义。

用问题解释问题

要是听到一个挑战性问题,不要回答也不要重复,相反,要释义,或变换措辞。

释义是对原始问题进行结构变形,而不是针对原始问题再次提问。在回答过程中进行释义,用不着应对提问者潜在的敌意,而只需回答对方的问题。释义要尽量简短,要反射对手提问,消除问题中的恶意。

每个问题中的敌对情绪,都可利用释义加以消除。所有的释义都是中立的问题,有助于你给予积极的回答。

缓冲法

重新组织问题时,缓冲能够

  • 消除充满敌意的问题

  • 把消极问题转为积极问题

  • 把不相干的问题当成想干问题处理

  • 有效管理多重问题

  • 把陈述句转化成问题

  • 沉着应对列举材料式问题

两种缓冲方法:

  • 利用释义重述问题

  • 利用关键词进行缓冲

诚实坦率地回答每个问题

这是回答的原则。

回答尽量简洁

不要滔滔不绝,不要展现你的口才,大多数环境下的大多数问题,回答最多不应超过60秒。

列出棘手问题清单

你比其他人更了解自己的问题,在上战场前把棘手的问题列出来,设想最糟糕的情况。为每一个危险主题设计一套回答。

应对特殊问题

  • 跑题的问题:利用缓冲搁置回答或者直接回答。

  • 不准确的问题:断然驳斥即可

  • 不知道的问题:坦诚向提问者承认,不过可以答应稍后给ta答案

  • 机密问题:为保密找个理由。

  • 投机性问题:不要做预测,这类问题找个理由不便回答

回答的B点和维惠

B点:在任何沟通环境下,听众都是从A点出发的:不了解情况,不信服,没有做好行动准备。而陈述者传递给听众的信息则是B点:充分地掌握信息,彻底地信服,完全做好行动准备。B点就是呼吁听众采取行动。

维惠:“我能从中得到什么”,指出了听众从A点到B点的好处以及他们这么做的理由。

有力的结尾

回答挑战性问题时指出A点或在结尾时得出维惠,两者结合到一起,这种有力的结尾就是上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