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一日无书,百事荒芜。现今的时代,人们越来越推崇纸质书籍的阅读。不仅仅是为将来的物质生活奠定基础,更多的还是追求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这也是我们祖辈传承下来的美德,千万年来,皆是如此。
中华是世界上第一个造纸的民族,但阅读的历史远不止此。古语中“书”有一个独立的意思:文字。相传仓颉造字,想必当时的先人便已开始了这场视觉的盛宴。或许史前时代、传疑时代,千载而今,太过迷茫,但仍然有众多光鲜亮丽的文章的能够重见天日,为我们所见,譬如《山海经》中的故事,譬如《五子之歌》。如果你没有读过,无妨,对于重视实际的现代而言,有史以来的“书”方才是“真知”。《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我常常为其中的画面所动。读《蒹葭》时,我恍若追寻者,扑朔迷离,却不忍放手;读《子衿》时,我又仿佛怀着女子的忧思,不可遏止。读《宛丘》时,我亦身临其境,看着一份思慕传至无影,惋叹哀哉……再后来,人间出现了更具使用价值的书:《孙子兵法》,带兵打仗的人势必要参详;《吕氏春秋》,一部政治家必看的传奇。当然,其中不乏以文、史、用多方面流传于世的书,《史记》和《资治通鉴》即是例子。如若文言的版本过于烦躁,大可选用白话篇。但是能多体会古人的文字韵味,也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说来惭愧,我未通读过这两本书,在此就不多言了。到了公元后,尤其是宋元明清四朝人所写的书,大都以题材吸引人,新颖带有,独到见解的比较多,也形成了小说的雏形。在诸多代表作中,世人以讽刺、批评冠名最多的,一定要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至于《红楼梦》四书大概是因为四大名著的赞誉太深,反倒不是最具代表型的。这些文章可能与秦汉魏晋时的作风相差甚大,却也别有一番韵味。细读下来,可谓色彩鲜明,启之极深,不妨一试。
总而言之,华夏千年悠悠扬扬,所写下的东西可谓数不胜数,绝不是清朝一个《四库全书》所能包罗的。如果一定要分个层次的话,经、史、子、集固然不错,但我浅以为,唐朝以前的文章更多的是有着历史的雄浑厚重庄严感,其后的诗文内容则更偏重于生活的细腻感,且各有各的特色。我一直相信,这样的归纳是对书籍的挑选喜好有些许帮助的。
讲完了中国,是不是该讲讲外国了呢?其实我认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进程与中国有相似之处,分久必合,分久必合,再到21世纪的太平。他们的作品中最值得读的应该是红色经典,或者说是历史上抗争的书籍,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等等,包括我国自己的《长征》、美国人写我们的《红星照耀中国》等等,都是对于发展中国极具现实意义的,更能让我们体会到战乱纷争中,英雄为清明而斗争的那种坚定豪迈之情。也是给我们的未来一种启迪吧。
文章很短,一目十行,可能只需几秒便读完了。临了,笔者有些话想对读者说:有些人知道读书是好事,但可能无从下手。那么,现在的你是否心中已经有了想法?如果没有,不要气馁,或许我不够影响你。如果有,那么请你记住,我们,是为了人生而读书,为了家国而读书!漫漫人生路上,若是能一直以书香为友,那么之后,他——他们,一定会为你带来异彩纷呈,带来五光十色,并且越来越多,永不离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