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打卡】少说话也是一种智慧——《沟通的艺术》打卡第47天
【8+1读书会阅读打卡】
【打卡】第47天2025.10.20
【书目】《沟通的艺术》第八章:倾听 不只是听见
【读者】吴老师
【阅读摘抄】
应对有效倾听的挑战
少说话
季蒂昂的芝诺(古希腊哲学家,斯多葛学派的创始人)说得最简洁:“我们生来有两个耳朵却只有一个嘴巴,就是为了让我们多听少说。”如果你的真实目的是要了解说话者的意思,那你就要避免自恋地倾听或一味地把话题转移到你自己的想法上。当然,少说话并不意味着你必须保持绝对沉默。正如你后面将会看到,给予澄清你的理解和获取新信息的反馈,是理解说话者的一种重要方式。问题是我们大部分人在声称要倾听别人的时候仍然说了太多的话。在一些文化包括很多北美原住民文化中,其实都认为倾听和说话至少是具有相等价值的。
【阅读感悟】
作为一名老师,很容易陷入“好为人师”的死胡同,见了谁都想多说点,尤其是遇到有孩子的家庭,更是忍不住滔滔不绝。
有时候跟别人初次见面,听说人家有正在读书的孩子,忍不住就开始指点一二。,人家
我真的没少犯此类错误。
跟学生谈话,也是我说的多,学生说的少,或者学生都不说话。
现在想想,学生为啥不说话。那不是因为我一直在说吗,都没有给人家留下说话的空间,人家能说啥呢?
那次,语文作业只收了一半,我很恼火,直接把课代表喊过来一顿输出:“你怎么回事,作业到现在才收上来一半,作为课代表,你觉得你称职吗?如果你觉得你不能干,干不了,那就换人……”
那次谈话,不欢而散,课代表真的不干了,后来换的还不如他。
现在想想,我犯了多么大的错误呀!作业没收上来,第一步不是应该询问课代表没收齐的原因吗;第二步,听听课代表有什么好的建议;第三步,和课代表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
结果呢,我的一顿胡乱输出,把课代表弄没有了,作业问题也没解决。
如果,我当时少说话,让课代表多说点,结果一定会不一样。
唉,少说话,多倾听,才可以更好地处理问题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