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明媚的春日里,蔚蓝的海边,一对新人正在按照撮影师的要求拍着婚纱照。年轻的男女并排坐在一起,幸福荡漾在这一对新人的脸上。男左女右。男的阳光帅气,女的温柔靓丽。
何以要男左女右?这规矩是从何时开始的呢?男左女右,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从战国时期就已开始,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相传中华民族的日神和月神是盘古开辟地以后力竭身死之后的两目所化。左目化为日神,右目化为月神。日神是伏羲氏,月神是女娲氏。伏羲左手执钜,教导人们从事农、牧、渔业的生产,女娲右手执规,教导人们婚姻嫁娶的人伦礼法。他们手中拿的规和矩,即是生产工具,又是社会秩序的象征。伏羲和女娲是天神和人类的始祖。
还有一说是,古代的哲学家们认为宇宙和人事都有两面性,即阴和阳。男人性格火爆刚强为阳,为左。女人性格温和柔弱为阴。为右。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又是以左为尊,所以,男女坐在一起时,是男左女右。
在东南西北的方位上,又是以南为尊,如皇帝要面南称孤。打败仗了,为败北。以东为尊,如,东道主、东家、房东等。
中医看病,是“望、闻、问、切”。在搭脉的时候,一般也是男看左(手)女看右(手)。男取气分脉于左手,女取血分脉于右手。即使是小儿患病观察手纹也是取“男左女右”。
在相学家眼里,看手相时,一般也是男(看)左手,女(看)右手。
古时,人们见面行礼时,男子一般是左手放在右手上面行拱礼,女子则是右手放在左手上面矮一矮身子行礼。
究竟是“尊左贬右”还是“尊右贬左”这是跟人们的思想有关。
古时,在服饰文化中,人们穿衣分“左衽”和“右衽”。“右衽”,是指上衣外套的左衣襟盖向右衣襟”,“左衽”则相反。右衽代表的是“中原文化”,“左衽”代表的是中原周边的“蛮夷文化”。《论语》“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古人写字,是从右到左,也是尊右,“无人出其右者”也是尊右。
至于走路,古时,“地道尚右”男走右边,女走左边。古官人到公门,一般走右门,为正门。左门为旁门,为小道。“旁门左道”或由此而来。
至于尊左为上,也是从明朝开始至于今。我国的习俗是先左后右,先男后女。沿续至今。
现在的交通路线上,人们走路仍是靠右边走。至于写字,则是从左写向右。
至于左,还是右?这还是要看人们的行为观念。
现在各国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我国的一些传统文化也受到了一些影响。就像新人结婚拍婚纱照这一档事来说吧,已经很少有人穿红衣服了吧?代之而来的是黑西装、白衣裙。至于“男左女右”,这在一些场合还是因为习俗的原因而成规律,普遍被人们接受和继承了下来。
迎面走来一对牵着手从幼儿园走出来的男孩和女孩,像是姐弟,也是男在左女在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