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公众号 趠龙赩只(beidiyekun)
罗川古城位于甘肃省正宁县永和镇罗川村,是正宁县古县址所在地,是古历史文化的缩影地。其历史悠久,人文积淀厚重,传统建筑密集,古代文物众多,自然景色优美。从北魏泰常五年在罗川置县,一直到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设县长达1509年。罗川沃土平畴,阡陌纵横,古城遗迹尚存,“琴山、泰山、药王山、北华山”擎立四周,罗河从南山脚下绕城而过。街道古迹众多,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赵氏牌坊由西向东巍然耸立。隋开皇八年设县时修建的古城墙依稀可辨,文庙大殿,赵氏祠堂,清代铁狮、铁鹤、铁旗杆保存完好,这些珍贵的古迹遗存为旅游景区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2006年罗川被甘肃省建设厅和省文物局评定为首批全省八个“历史文化名村”之一。
清官坊
罗川赵氏石坊
铁狮铁鹤铁旗杆
辛卯岁贡
萱日重辉
(赵邦清)赵氏碑坊
赵邦清是谁?赵邦清,字仲一,号乾所,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1558)5月13日出生,明真宁县安兴里于家庄(今正宁县永和镇于家庄)人。万历十九年(1591)中举;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及第;万历二十一年(1593),任山东滕县知县。
父亲赵应魁,庄稼汉出身,曾靠务农发家,后以子封为奉政大夫。母亲高氏,秉性严毅,治家勤苦。赵邦清幼时,母亲促其读书,不分寒暑,每日伴守直至深夜二更。邦清稍有懈怠,母亲严厉批评。邦清若困倦酣睡,母亲经常拖手扶背,推邦清至灯前,让其继续攻读。明穆宗隆庆六年(1572),赵邦清进入学堂,先后在三水县(今陕西省旬邑县)和真宁县湫头兴教寺闭户读书7年,人戏称“闭户先生”。在此期间,“邦清连应乡试未第”,因父亲辞世辍学务农2年。
赵邦清入仕途,首任山东滕县县令,时年36岁。赴任前,其母高氏告诫邦清,为官要清正廉洁,莫贪莫占,为民造福。其妻“随之任,衣服饮食惟甘淡薄,毫无官家色相,每遇邦清退食,叮咛勿贪财害民”。每遇节日,将宅中所剩菜果分给狱囚,狱囚们感动得流泪。赵邦清之所以能成为“明世一清”、“忠烈清臣”,与家庭环境、父母及妻子教育他如何做人、做官是分不开的。
赵邦清在滕县任县官之前,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赋税差徭繁重,百业凋敝,民不聊生。由于连续遭了两年饥荒,老百姓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苦难生活,饥民将树皮、草根吃光,有的人甚至吃起了观音土,因中毒浮肿身亡。当时,饿莩遍野,人犬相食,十室九空,卖儿鬻女、流亡异地逃命的比比皆是,悲状惨不忍睹。为把百姓从危难中解救出来,赵邦清不辞劳苦,跋山涉水,走村去寨,遍访灾民,发现了滕县“土地不分等,以丁载粮,豪绅大户霸占土地,地多且沃,隐瞒丁亩,偷漏赋税。农民丁稠地少,地瘠税重,破产流亡”的弊端,于是发布公告,令“自名其田,户度之,无寄隐而后可”。他亲临田野,丈量土地,均平赋税,惩治富豪,使县内“耕各有田,地各有主,赋各有头”,百姓无不拍手叫好。为了应急,赵邦清还办起了数十处粥场施舍灾民,救活人命7万余;收回流亡户74户;赎回灾民被卖的妻子、儿女;还从邻邑求借粮食,赈济灾民。他做官不但分文不贪,还从历年节存中挤出不少银两,购买了上千头耕牛和大批种子,分给贫穷人家,并帮助他们修复家具。他传授北方的传统农耕技术和种植方法。他平常不住县衙,多在田间,和灾民同吃同住,教民稼穑。滕县虽说土地平展肥沃,但农耕水平相当落后,大片土地未垦或者垦后种植几年后弃置荒芜,邦清觉得太可惜了,决心开发利用这一宝贵资源,解救灾民,为民造福。他鼓励农民开荒种地,并拿出自己俸银,费尽口舌动员有识之士和县衙官员捐资,向农民收买草根。草根价钱从1个钱2斤,增至5个钱1斤,县民不分男女、老幼纷纷挖草根赚钱。不到几年,滕县百姓开荒3000余顷,收买的草根在县衙外堆起了两个大垛,状若小山。到了乾隆十三年(1718)才付之一炬。焚烧草根之日,浓烟滚滚,烈焰腾天,几十里之外清晰可见,1月以后才熄灭,场面十分壮观,百姓争相观看。赵邦清借收草根之名,收开垦荒田、促农业发展、救济灾民之效,百姓无不怀念其大恩大德。
为了治理滕县,赵邦清殚精竭虑,废寝忘食,他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方略,发展地方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他让滕县百姓发展畜牧,养牛养羊养猪,增加经济收入。他动员百姓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荒坡,在道路两旁栽植槐树、柳树,在地埂庭院广种桑树、枣树,在官舍和公共场所种植花木,并制定了严厉的管护制度,凡损坏树木花草的,那怕是达官显贵、公子少爷,一经查实立刻命令衙役围捕,罚其赔偿10倍以上才肯罢休。他还注重兴修水利、改土造田。亲临现场、风餐露宿,勘察设计,昼夜指挥,曾多次晕倒在工地,终于修成了长80华里的漕运工程和10多条灌渠,平整了数千顷土地。他还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开办矿业,挖掘煤井几十眼。为了活跃商贸,他在县邑设立钱庄、兴办商号。他很重视教育事业,兴办学校,选拔人才。他任职仅5年,便使一个贫穷不堪、满目疮痍、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滕县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库中积金3千、余谷6万石,官道杨柳、田原桑枣垣树表列,鱼塘连片,宾舍有序,学士诵歌,商贸井然,市贾无饰,“河洛之间,葱然一善国也”。
吏部做官。万历二十六年(1598),因赵邦清治滕政绩卓著,加之汤显祖上书荐辟和安南使者的褒言,邦清从滕县县令提拔为吏部验封司主事。万历二十七年(1599),升为吏部稽勋司郎中。赵邦清任此二职前,安南国正使、礼部侍郎冯克宽来中国进贡,途经滕县,去拜见知县,一打听,衙役、百姓都说县令教民种田去了。冯克宽到京城后,万历皇帝问他说:“你到我国访问了46个县,你感觉我国官吏政绩如何?”冯回答说:“自我来到中国界,所到过的州、县,未见过官吏们有谁如赵邦清那样清正、一尘不染。”万历皇帝求贤若渴,听其言大悦,遂提笔书赠“清、清、清”3个大字,立即下诏召赵邦清进京。圣旨下来,滕县的老百姓舍不得赵邦清离去,苦苦挽留,邦清实难立即动身赴任。万历皇帝又第二次下诏,督促其立即到任,否则,治邦清的罪。赵邦清无奈,只得启程赴京。滕县百姓闻讯,扶老携幼,聚集了几千人,洒泪为邦清送别,并派人带上粮秣、盘缠护送赵邦清进京谒见皇帝。赵邦清感动至极,热泪盈眶。以后滕县百姓为纪念这位好官、清官,为他修建了生人祠,“黄童白叟,罗而拜之”。就连毗邻的沛县也为得益于邦清,在夏镇为赵邦清修建了生人祠,“制度壮丽,尤佳于滕”。当时滕县传唱着一首脍炙人口的歌谣曰:“赵邦清,赵邦清,为官一任一邦清,清正清廉清滕县,百姓为他塑清身。”
为人品质。赵邦清为官清正,执法如山,不畏权势,嫉恶如仇,两袖清风,一尘不染,贪官污吏都惧怕他,“六部大老不敢嘱一言”。他任吏部稽勋司郎中刚两月,原兵部尚书张学颜的儿子张承祚疏请赐官,邦清坚决不从,吏部正堂三番催促,赵邦清不屑一顾,嗤之以鼻。赵邦清严惩吏部出现的腐败现象,弹劾了吏部尚书李戴及文选郎中邓光祚。验部郎中侯执躬等人收受了贿赂,亦被邦清罢官。他还将贪赃枉法的文运司新都吏王火宏 充军,旧都吏王炫问刑,验封司都吏谢天成革职为民。刑部王理怕邦清弹劾自己,暗地里给邦清送了1千两白银,邦清不但拒收,还将白银抬到御殿面君,使王理受到制裁。邦清虽在京为官,但时刻都不忘故土,他念及桑梓地瘠民穷,差役繁重,不少百姓背井离乡,外出逃生,便上疏裁革真宁不属宁州辖,直属于府;裁革雕翎巡检1名、工兵36名,实行一府五县一条鞭法,每年可节省白银7千两,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史料记载。据清《正宁县志》折本记载,赵邦清与被世人称为16世纪屹立东方和西方的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并立比肩的汤显祖交往至深,情同手足。赵邦清在滕县任县令期间,汤显祖以朝廷“上计”(考核组)成员的身份两次赴滕考察赵邦清的政绩。赵邦清政绩卓著、滕县变化之大,令汤显祖惊叹不已,“褒其为伯才”,认为赵邦清当委以重任,极力向朝廷举谏,同时还写了《过河间题留示赵仲一》诗,诗云:“九河已成陆,卑栖犹问津。道心能似此,沧海亦生尘。”不久赵邦清升为吏部稽勋司郎中,汤显祖认为“赵君第可用御史……在其中(吏部)非其处也。”赵邦清后被罢官归里,汤显祖与其常有书信来往,对邦清屡屡慰勉激励,以诗文唱和。并为赵邦清的《鹤唳草》、《实政录》、《乡行录》、《梦遇仙记》等多篇著述作序。赵邦清母82岁寿辰,汤显祖为其撰序,书写《寿歌》一首。赵邦清曾约汤显祖相会晤面,但终未实现。但汤显祖曾慰勉赵邦清的歌行体诗《歌书答赵乾所先生》却留给后世,其诗曰:“景清白血流正宁,邦清吾友如其清。欲留关尹言道德,稍知公子近刑名。风尘两度相携手,笑语悲欢一壶酒。长安贵人相见知,乡里小儿亦何有。翩翩世故不可穷,睨柱碎璧成英雄。空闻越客诅秦客,未葬滕公得赵公。有母闲居差不恶,无家古寺堪留客。虽知世人眼难青,何得此中头皆白。我今与子一诙谐,为民光景正须来。去官只有耕田手,处世都无避债台。温公袖中谁书写,坐我不羁置林下。一番西笑秦无人,龙泉太阿知我者。”
另据《庆阳文化春秋》载,赵邦清与“公安派”文学领袖袁宏道亦为挚友至交。经常相聚吟诗赋词,切磋学问。袁宏道曾以《过滕县赠滕尹赵年兄乾所》为题赋诗,盛颂赵邦清政绩曰:“乘月过滕里,踏沙度薛城。山云封去马,野葛翳行旌。官舍栽花遍,民家种柳成。停车间父老,之子有能声。”
在明真宁县县治古城罗川(今正宁县罗川乡)街道正中、东、西耸立有3座气势宏伟的大石牌坊,依次是恩宠坊、天官坊、清官坊。恩庞坊高9.7米,宽8.35米;天官坊、清官坊均高8.4米,宽约8.23米,共16层。据史料记载,天官坊、清官坊分别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4月和12月,是朝廷为表彰明代清臣赵邦清所建。恩宠坊则建于明万历四十五(1617),是赵邦清为感念生母刘氏、养母高氏教养之恩建立的,又一说是乡里为赵邦清的母亲建立的。这3座石牌坊都刻有文字、浮雕,场景宏大,造型优美,布局严谨,刀法细腻,形象逼真,匠心独运,令人叹为观止。从明至今越数百年,但雄姿不减,至今完整无损,傲然耸立。它向世人诉说着一代廉吏赵邦清那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也给世世代代的正宁人的脸上增添了自豪的光彩。(文正廉)
仿古的新农村
唐台碑林
大宋宁州承天观之碑
系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41)的承天观(位于今正宁县永和镇罗川村)中的立石,原观已毁,惟碑犹存,现移置于正宁县博物馆内。碑立于重修承天观时的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碑高2.72米,宽0.89米,厚0.22米。朝散大夫行尚书兵部员外郎李维奉敕撰文,翰林侍诏朝奉郎尹熙古奉敕书并篆额。沈庆、赵谦刻石。碑额篆书“大宋宁州承天观之碑”。碑额书“大宋宁州真宁县承天观之碑”。碑文楷行相间,由右至左,通行竖写。碑文阐述道教教义及建承天观之缘由。明确指出:(真宁县)“人敦忠义之风,俗勤稼穑之事。轩丘(即黄帝冢)在望,乃有熊得道之乡;豳土画疆,本公刘积德之地。”碑文载《省通省通志稿》。1981年9月10日,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碑文为:
臣闻无象之象,生乎二仪之先。强名之名,居乎四大之一。杳冥恍惚,固不见而不闻。陶甄孕育,遂成形而成器。三才以之资始,万物由其统纷。王者得之,而垂拱之化光;百姓用之,而厚生之理遂。寻之无际,其体也,孰揆其高深?感而必通,其用也,曷穷其神变?非夫圣人之至赜,一切之极尊,其孰能与于此乎?及夫醇醨朴散,先德后仁,户有孝慈,家兴礼让,正风荡而不返,至治缺而莫敷。元珠既遗,非象罔而孰得?混沌斯凿,谅倏忽之可尤然。而文籍本结绳而生,大辂由推轮而作。无欲之源既窒,有为之迹渐萌,于是轩辕师广成于前,夏禹尊子高于后。尹喜望气,伯阳演非常之言;曹参相齐,盖公著清净之说。述宣教父,聿假于言铨;启迪正宗,渐崇于象物。若夫稽玉晨之秘篆,考元圃之隐书。绛阙琳房,虚皇之攸馆;蓬莱方丈,列正之密都。盖阴隲于含生,实顾怀于明德。故历代而下、继天之君,莫不结念于冲虚,宅心于汗漫。或陈甲乙之帐,望绛节之来;或崇文罽之坛,俟灵符之应。自兹厥后,祠宇相望。宁州真宁县承天观者,本唐开元中所建也。按舆地之图,究经史之自,盖元宗尝于中夕梦彼群仙。俨冰雪之容,疑来于姑射;驭飙歘之驾,若会于武夷。惟至诚之所通,非有道而不至。且指乐土,是为殊庭。既寤,而命使访之,遂于其地得石像二十七躯,乃梦中之所睹也。即命营构正宇,仍以“通圣”为名。兹县据罗川之上游,实彭原之属邑。气象葱蔚,原隰隐辚。人敦忠义之风,俗勤稼穑之事。轩丘在望,乃有熊得道之乡;豳土画疆,本公刘积德之地。英灵之所翔集,正祺之所保绥。洎世运屯夷,年祀寝远,萧条桧井但渫于寒泉,瀰迤芝田仅成于茂草。谅随时而升降,爰与道而污隆。将复灵基,允属休运,崇文广武[,圣明仁孝皇帝之御大宝也。应千年之嘉会,嗣二圣之洪基,宅纯粹之精,执神明之度,端委岩廊之上,游心象系之表。惟神不测,用其道而设教;惟天为大,体其仁而育物。三升泰畤,罄昭事之诚;再驾寅车,扬不杀之武。举按历上陵之典,以慰时思;遵省方展义之文,载均庆赐。屡下宽大之诏,聿开疏阔之纲。德洋恩溥,仁洽道丰,远无不怀,迩无不肃,动植咸遂,神人以和。故得协气旁达以氤氲,灵心昭答于肸蚃。乾符氵存委,地宝毕臻,巍乎治平,谅不可得而名也。方且栖心妙键,玩志元津,守慈俭之格言,味希夷之奥旨,永惟民极,斯实教先。
眷是灵场,独存遗址,修弊起废,深轸于天心。即旧谋新冀,崇其云构。即日降纶綍之命,遣轩墀之臣,授以成谋,俾蒇厥事。其始也?观乎天象,当定星之中;察彼民时,乃农务之隙。既灼龟以练日,复置臬而度地。规《易》之大壮,取《诗》之勿亟。子来之民斯集,艺成之匠毕臻。采陇坻之材,是朴是斵;辇他山之石,以磨以砻。或施王尔之钩绳,或用傅岩之版筑,竟致功而程巧,毕献力以忘劳。尔其缭以周垣,树之峣阙。秘殿翚飞而中起,修廊绳直而四注。雕栾镂楶,灿碧绿以交辉;曼宇疏楹,畜云霞而互映。桂柱晔其电烻,梅梁亘以红甲。藻井扬芳,纷敷乎菡萏;银釭绚彩,照耀乎列钱。铭砌坦其砥平,瑶台莹其冰净。清虚肃穆,杳隔于氛昏;窅窱重深,殆殊其气候。若乃金床玉几,俨若三尊之御;元冠翠绂,穆然众圣之容。既从以灵官,复位其列宿。等威斯辨,若朝元之会;杖卫载列,疑驭气之游。正元圣之上都,而神灵之绝境也。
逮兹集事,亟用上言,由是锡以华题,俾辉于栋宇。延诸上士,式谨其修崇,征三元八会之文,探十善四极之旨。椒浆兰藉,严其奠馈之仪;空歌洞章,间以虚徐之韵。宜乎云骈羽盖,徘徊而下临紫气,素烟纷郁而相属。既而齯齿鲐背、戴白之叟相与叹曰:“至哉,吾君之德!”候其纬而作为,灵宫焜耀乎百里,延集丕祉,保佑乎群黎。诞扬元默之风,坐跻仁寿之域。何力于我,允吐尧民之歌;惟几成务,更符羲易之象。是宜求典,故乘时龙,升中于天。追九八之迹,无为而治;茂三五之规,福禄万年。子孙百世,如斯而已矣。恭惟帝皇之作,所以扬鸿辉,金石之刻所以传不朽。兹事体大,属乎英才,而臣识昧研几,学非足用,掌仙曹之词令,莫著发挥,述大道之指归,尤惭阔略。祗膺诏旨,避让靡遑,拜手斋心,谨为铭曰:
邈矣至道,包乎混元。惟恍惟惚,匪亡匪存。寻之无迹,用之不烦。万物之母,众妙之门。一生乎二,权舆天地。惟民最灵,惟君司契。塞兑闭聪,抱朴弃智。神而化之,事乎无事。上德既衰,醇源益醨。步骤殊致,质文异宜。遗珠赤水,访道具茨。元言著矣,青牛远而。清微之天,虚皇攸治。珠闼重深,紫房丰丽。财成元化,阴骘群类。有感斯通,无远不至。后圣缅慕,发于清衷。帐开兰殿,盖设濯龙。以徼群仙,以畅元风。踵事增华,坛馆斯崇。惟唐之兴,仙李钟庆。惟教之设,开元尤盛。精意潜感,殊休屡应。懿哉列奠,聿彰元圣。集灵之地,实曰罗川。风俗淳厚,原隰连延。灵宇斯启,彤彩相鲜。年祀寝远,余基岿然。帝宋膺期,惟天所授。瑞叶赤书,功凝紫宙。鬼神致恭,蒸黎在宥。薰然太和,洽于仁寿。穆穆我皇,三叶重光。席图握纪,御辩当阳。凝神妙键,精思灵场。修弊起废,爰申旧章。翘翘使车,言董其役。民以子来,时惟农隙。定星方中,灵台勿亟。林麓效材,闾阎献力。彤彤邃宇,蔼蔼朱庭。穹崇窅窱,黼黻丹青。矞云垂荫,瑞日扬明。始迓神运,终谓天成。旌盖纷披,坛场敻寂。云璈发音,飙驾来格。福被苍黔,庆流宗祏。翠琰垂芳,永永无极。时大中祥符二年,岁次己酉,二月十五日建。
下面是位于罗川古城的唐台全景图,请横屏观看。
唐台晒烟台的故事
据考证,在唐代以前正宁县即栽种晒烟。唐天宝十五年(756),安禄山在河北范阳反叛,攻陷潼关,擒住唐军主帅哥舒翰,引起京师震动。唐玄宗出逃四川成都避难。太子李亨一行于7月间奔赴时称朔方的灵武,即皇帝位,是为唐肃宗。并改天宝十五年为至德元年。随后郭子仪、李泌等文武大臣相继赶来护驾,并参赞军政,筹划平叛。8月,肃宗一行到了庆州顺化。10月到达宁州(治在今宁县)彭原郡。在11月左右,取道真宁县回返长安。相传唐肃宗驻跸真宁县时,曾携爱妃张良娣前往位于罗水以南的泰山庙拈香求子,并经常在罗川城西门外一个有数亩大的土台上歇息。时值兵荒马乱,肃宗一行数月间鞍马劳顿,饮食不节,久居深宫的张贵妃水土不服,突患肚痛病,而肃宗身边的御医百般施治,竟然不见好转。足智多谋的郭子仪心知是水土不服,便在当地请来了一位农夫诊病。农夫看了一眼张贵妃,便用火点着手提的旱烟锅,猛吸几口,然后让给贵妃。张贵妃一锅烟吸完,只觉得腹痛全消,浑身通泰,心旷神怡。肃宗闻知,龙颜大悦,也点上烟锅品吸一番,良久,脱口而道:“真乃龙凤烟也!”因此烟叶种在唐肃宗歇息过的城西门土台上,所以当地人称其为“唐台龙凤晒烟”。肃宗回朝后,对罗川晒烟念念不忘,叮嘱地方官员作为贡品,按时进贡。从此后,罗川唐台龙凤晒烟声名大振,四方远近,竟相购买,经千百年而不衰。
罗川唐台晒烟的传说还有另一个版本。那就是肃宗在城西土台上歇息时,忽然闻到一股浓洌的扑鼻香气。抬头一看,见一老者吸着旱烟锅从台下经过。肃宗便召来老者问香自何来。老者说,是我口吸旱烟飘散而来。肃宗闻言,便接过老者旱烟锅猛吸几口,顿觉口齿生香,神清气爽,便连连予以夸赞。后来,还传说罗川唐台的晒烟之所以香气浓郁,是因为唐肃宗的妃子张良娣将化妆用的胭脂水泼在了唐台上面,脂香味入土渗进了旱烟叶。
绿油油的一片,真是烟叶收获的时节,烟农正忙碌着将采摘的烟叶拉回家去晾晒。
文末需要说明的是,本篇图文成稿于2013年9月,请大家参阅即可,如遇内容与实物不符属正常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