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舒茨现象学社会学思想的多重来源
1.韦伯
认同韦伯关于“价值中立”“理想类型”等概念的定义以及建立“理解社会学”的宏伟目标
赞同韦伯将“个体的行动”作为研究各种复杂社会现象最基本的起点
主张对社会世界的现象学进行科学的阐释,将每一种意义结构进行化约和还原,而后才能巩固理解社会学
2.柏格森之桥
柏格森充当舒茨建构个体行动与个体意识间相连接的桥梁,是舒茨由柏格森走向胡塞尔、由意识心理学走向现象学的桥梁。
3.以现象学为工具
舒茨通过对日常生活意义构成过程的澄清,做出了建立社会学基础的尝试,运用现象学方法来处理社会学问题,最先将现象学哲学与社会学结合起来,使得胡塞尔现象学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工具。
二.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理论的构成
1.舒茨的行动理论
1)舒茨社会学理论建立在对韦伯理论的深挖和批判基础之上
韦伯理论是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理论建构起点,也是现象学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舒茨借助胡塞尔现象学方法和柏格森“内在时间意识”和“绵延”概念对韦伯的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标志舒茨的社会行动理论的初步形成。
2)认为韦伯对“行动”概念的界定相当模糊,“行为”较“行动”含义宽泛
“行为”包括“行动”,有意义的行动属于行为,无意识的行动都属于行为范畴
“行动”是明确指向他人的,行动对于行为者而言是有意义的,而行为则未必
“接触他人”是行动成为“社会行动”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只有当行动者的行为有意义地指向他人时,“行为”才成为“社会行动”,而以“主观有意义”和“主观无意义”区分行动和行为是毫无作用的。
3)行为,是通过自发的活动赋予意义的意识经验,而在行为发生过程中的这种自发活动
不过是使意义发挥构造作用的一种给定的意向性的方式。行动不过是行为的一个子系统
4)行动,指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体行动者根据预先设计的方案所进行的、取向未来某一具体目标的人类行为,来源于个体行动者的意识经验,其突出特征是目的性、计划性。
5)行事,指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即“行动的结果”。行动的筹划就是一个虚拟的、幻想中的行事,行事则是一个已经完结了的行动。
6)赋予行动以意义的过程:行动,是一个时间过程,行动者在进行行动的时候,处于绵延的流中,无法对意识的经验赋予意义。唯有当行动者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并进行反省的时候,意识流内的经验才由于光的照射而获得了意义。行动者只有在回忆的时候,在行动发生之后才能对行动进行反思和回顾。意义是指自我对自身绵延流的一种特殊的态度
区分行动的“意义”和“动机”
认为意义可以分为“客观意义”和“主观意义”,动机可以分为“原因动机”和“目的动机”;
行动者个体的意识流,即行动的“主观意义”,作为观察者的他人是无法进入的,唯有行动者本人最清楚。人与人之间不同的生平情境形成了不同的经验图示和解释图示,处于和他人一致的生活意识流不可能
社会世界中个体行动的主观意义需要经由反省关照才能察觉,经过“痛苦的努力”从客观世界转向自身内在的意识流之中,只有在完成现象学的还原后,才能察觉到意义的构成过程。个体成长于特定的文化世界中,每一项特定的事物都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这使得人际之间构成成为可能
“原因动机”,是进行某一行动的理由,而此理由是由过去的事件历史所决定的
“目的动机”,是进行某一行动的理由,而此理由是由行动未来要实现的目的所产生
进一步将现象学的方法、米德的象征互动论和韦伯的行动理论结合在一起
舒茨后期行动理论中,将行动置于社会世界中进行考察;任何行动者都将生活世界作为舞台而不是在真空中
理性行动,是合乎道理的,有意的行动,是经过设计的有计划的行动,可预期的逻辑的行动
因而预设:在两个或者更多手段对于同一个目标选择,或者在不同目的之间的选择
行动过程及设计,行动设计的时候在行动者心中已是一个完成的时态
通过幻想将自身置于一个未来的时间中,行动在设计者心中就成为完成的
行动者的设计是建立于原有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包含一种特殊的理想化
自由、选择与兴趣,生活在社会世界中的个体是自由的,行动发生过程中行动者可自发关联选择
行动一经发生则变成一个行事,不再自由并成为封闭状态
选择,是存在于内绵延中的一系列事件,而不是自我在两组空间化的时间因素间犹豫不决的过程
行动归根结底是行动者个人意志自由抉择的结果
行动者抉择过程中受到个人兴趣的影响
评:舒茨行动理论对韦伯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理解社会学的研究传统和研究视角
并且对当代的社会学研究提供了诸多启发
2.舒茨关于“生活世界”的理论
生活世界,指人们在其中生存并进行各种日常活动的具体社会环境。在我们出生以前便存在,有自己的历史,并且以一种有组织的方式呈现给我们。生活世界中人与人的交往是建立在主体间性上的,处在生活世界中的人的基本特点是自然态度。对于生活世界中的行动者而言,生活世界是他们的行动得以立足的社会现实基础。对于研究行动者社会行为的社会学家而言,生活世界是他们分析社会行为所必须重视的首要的社会事实。
日常生活世界是人们基本的和最高实在的结果,成熟的成年人以自然的态度将该实在视作理所当然毋庸置疑。舒茨的日常生活世界指的是这样一个主体间的世界:它在我们出生很久前就已经存在,同时也已被其他人、被我们的前辈解释为一个有组织的世界。
自然态度下普通人关于日常生活世界的七个假定:
他人身体的存在;身体被赋予意识,在本质上与自己是相似的;
外部世界中的事物对于我和同伴是相同的,且有着基本相同的意义;
我能够进入到与我同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行动中;我能够使自己被他人理解;
已经分化的社会和文化的世界对于我和同伴都是历史给定的;
自己在任何时刻的情景只有很小一部分纯粹由自己创造
将社会世界的结构分作四个领域:直接经验的世界;同时代人的世界;前人的世界;后人的世界
知识库存,指现成地掌握在行动者手头的知识储藏库,是在行动者的长期日常生活行为中自然地积累。并时时在行动中起作用的那些知识。是舒茨用以分析生活世界知识构成的一个重要概念
关联性,是普通人组织自己知识库存的方式。日常生活中,所有的经验和行为都基于关联结构。
三.舒茨现象学社会学应用理论的构成
1.舒茨关于文学文本的现象学社会学分析
选择七个维度分析诗歌、小说和戏剧三者间的区别:
语言、作者与读者及其作品间的关系、情景、关联、实在、动机、时间
诗歌中的语言是表达性的,戏剧中的语言是沟通性的,小说中的语言是描述性的
语言在不同艺术形式中都存在宽泛意义上的“社会关系”的类型
舒茨对于文学艺术形式中社会实在建构过程的分析同时成为其生活世界理论的重要组成
2.舒茨的音乐社会学思想
认为音乐是一种非实在的观念性对象,音乐作品具有非语义性和非概念图示的性质
个体关于世界的知识很小一部分从他人经验之中产生,其余大部分都来源于社会。后者是声望和权威的来源,同时也是公众意见的来源;其中一些知识非常突出,被赋予真实性和权威性,因而被认为是真实的,比其他起源的知识更容易成为合法化的模式。
作曲家和听众之间的沟通需要一个“中间的媒介”,即演奏者。
所有参加者之间存在一种高度复杂的社会关系的结构:作曲家与演奏者、演奏者之间、演奏者与听众。所以音乐内的几种关系都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关系类型。
四.舒茨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1.舒茨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立场
继承了韦伯方法论上个体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基本观点
对于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方法论都持批判性的接受态度,采取折中的做法
2.理解的方法
理解,是绝对重要的和基本的。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角度,理解是一种过程和方法,更是社会科学区别于自然科学的一种独特方法。
常识思维中,理解是普通人获得社会文化世界的认知的经验形式。
科学思维中,理解涉及行动者的主观动机和意义
3.社会科学的两级构想
一级构想,也称常识构想,是普通人对社会世界的构想,涉及的是主观成分
指从行动者观点出发对行动者的行动的理解,是二级构想的基础
二级构想,是社会科学家对社会行动者构想的构想,包含对于行动者主观意义的指涉
是对社会世界中行动者所建构的建构
两级构想,都属于舒茨的“一般性原则”
4.社会科学的三个假定
两级构想社会科学方法论难题:
作为科学研究活动的主体,社会科学家一面要考虑社会科学的特点,建立一级构想基础上的二级构想;
又要遵循科学世界的独特认知风格,保证科学家超然观察者的形象,不受一级构想中实践目标的干扰;
主观解释的假定,根据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间特殊不同而提出,要求社会学家说明各种人类活动时,必须询问个体行动背后的所思所想,探求行动者的目的和原因,发现行动者赋予其行动的主观意义
逻辑一致性假定,指自然科学的程序和社会科学的程序之间的相似处,要求社会科学家设计的类型构想系统,通过所隐含的概念框架的最高程度的清晰性和确定性建立起来,可以保证社会科学的思维客体与常识构想的思维客体相区别开来
适当性假定,社会科学家在构造有关人的行动的科学模式时,必须考到这些行动都是由处于生活世界中的个人完成,普通人完成行动时借助了自己能够理解的常识构造可以有效保证社会科学家对社会现实的构造和常识性的构造之间的一贯性。
相容性假定,指社会科学家构想的类型必须只包括科学上可验证的假设,这些假设须与整个科学知识体系相容。
舒茨对社会科学的贡献:
提出了社会科学的三个假定;
提出了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两级构想;丰富了社会科学研究的概念和分析工具
指出了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对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