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孔子当年编定了《诗经》,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说,原来的古诗共有三千多篇,孔子删去了内容类似的,只选择符合道德礼仪的诗。这些诗是流传于北方民间的诗歌,而当时南方经济水平落后,文化水平低下,加上孔子在编定时按照符合道德礼仪这样的标准来编定,所以南方把《诗经》当作是伦理和道德和教条。木心先生说《诗经》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压抑,而几乎所有的文人接引《诗经》都是错的,儒家把好好一部《诗经弄成了道德教训,把《诗经》不当作作品,而是伦理道德,把塔本身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光辉都湮没了。木心先生确实是以一个文学的角度来正视《诗经》,提出让当代的我们看《诗经》应该看它纯粹的文学性,文学美。但我认为《诗经》变成约束人民的教条的这件事,确实是大势所趋。第一:《诗经》这部作品实在是一顿豪华大餐,在我们饥肠辘辘的时候,我们不能做到一边优雅的欣赏美食,一边疯狂的填饱肚子。第二:当时的社会需要,《诗经》的流传范围太广了,儒家思想当时风靡全国,孔子推行《诗经》那么大家都会看,这么一部家喻户晓的著作,如果具有教育意义,那对整个社会风气来说,真是一件大好事。第三:考虑当时的社会文化水平,可能只有一小部分人能真正体会到《诗经》的文学美。
看了木心先生对于楚辞和屈原的评价,我觉得这一章是非常浪漫的一章,屈原是个浪漫的人,木心先生亦是。以前在大家口中,小格子,小清新,眼镜框就是所谓的“文艺范”,从今天开始再不会有任何这样的认知。总说诗人浪漫,现在才找到原因,因为文学给人想象的余地。屈原为什么是伟大的诗人,因为他分得清政治,生命和诗歌的分界,他守得住艺术和非艺术的界限,他知道当时的什么可以写进文学,他会不动声色不着痕迹把自己放进去。木心先生评价屈原——屈原诗,乃作品。他的死,也是作品,是一种自我完成。我想他当时跳湖大概是幸福的,他终于不用把自己置于这种残暴,肮脏,卑鄙的政治环境中,不用受到自己辅佐的君王的怀疑,他把他所有的美好都留在了《楚辞》。木心先生说:“每个大艺术家生前都公正的衡量过自己,屈原写诗,一定知道他已永垂不朽”他当然知道,所以他留下了《楚辞》,逃离了这个是非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