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茶饮发端远古,依傍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茶已经不单是作为一种物产,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普通百姓一碗热茶生津解渴,消暑释热,这是劳动之后酣畅的享受。文人雅士相遇山林之间,烹茶溪涧之侧,举盏邀饮,也是风雅隽永的旨趣。皖西大别山区是得天独厚的茶叶产地。长江与淮河之间,大别山逶迤连绵,山中别有春秋,无毒日亦无严寒,雨露丰沛。晨雾迷茫,晚风清幽。山中茶园星罗棋布,四季常绿,物华灵秀。
《同治六安州志》中说,“寿春之山有黄芽焉,可煮而饮,久服得仙。”这里所说的仙茶就是古寿州霍山黄芽,今称“霍山黄芽”。
霍山黄芽是茶中精品。盛唐时,淮南道从北地直达大别山南麓,霍山黄芽闻名遐迩。自明朝始,霍山黄芽便被列为贡茶。明代文士陈霆在《雨山墨谈》中称霍山黄芽为“天下第一”,可想当时,黄芽清香,真是溢满乾坤。
霍山黄芽的制茶工艺极为繁复,制茶人匠心独运,必不敢省物力人力。
清明谷雨时节是皖西茶农最为忙碌的时候。他们背着竹箩,头戴草帽,常在天色微明的清晨就到茶园里采摘芽尖。霍山黄芽采摘一芽一叶或微展的一芽二叶,其长不过寸余。采摘时不得带进杂质,采茶人心力浇注,全在茶尖,心灵手巧者半天所择茶草亦不过两三斤。新下的茶草黄嫩绿润,光泽柔和,在阳光下新叶微卷,宛如含羞的少女初见宾客,又似懵懂的婴孩,自然萌真。
茶草落树之后,过夜就会丧失部分水分,有损茶香。制茶人往往需要熬夜焙制干茶。
碳火撞茶杀青、毛火微烘,摊放焖黄,足火烘干,几经细致工艺,而后在干茶中剔莠除杂,最后置碳复火,冷却贮存于阴凉干燥处。茶叶的吸附性强,在制茶的同时,制茶人需心无杂念,全神贯注,时刻保持手的清洁与干燥,以保持茶香的原始与纯正。
霍山黄芽作为皖西地方物产,可谓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普通百姓生计忙碌,茶饮简单。透明的玻璃杯,一撮茶叶,几冲开水,一席茶饮就开始了。皖西人爱饮茶,清茶一杯,名目醒脑,嗅着乡土的芬芳,扫去多少纷扰。皖西人待客必奉茶,一杯本地清茶,承载着乡民们世代的热情。
如若要待客结友,品鉴霍山黄芽的茶艺,亦是超绝的体验。黄芽择水必首选清冽甘甜的山泉活水。就地取薪,柴火煮水,“蟹眼汤”冲泡,回旋注水,点茶致意宾客,只见嫩绿批毫的茶叶,浸润入水,几番浮沉,黄汤泛着绿叶,清香浮动气息。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双眸顿澈。霍山黄芽入口味甘,品之醇厚,再品之,略有丝丝苦味,而后苦尽甘来,回味无穷。可叹的是,霍山黄芽作为贡茶,在清末民初,一度工艺绝迹。黄芽作为黄茶典范的焖黄技艺被尘封在香茗浩远的历史里。上个世纪70年代,霍山茶叶市场复兴,霍山黄芽之名失而复得。乡野百姓广种茶树,民间制茶工艺仿效古法,代代相传,虽不复当初,亦不失新味。黄芽茶饮必将撩拨新生。笔者诗云:
黄芽数盏,物换星移几度秋,是为浮生。
霍州一行,山水田园意无穷,乃见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