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流

      魏晋像是最不受人们注意的孩子,它呆在一墙的暗角,默默无闻。是啊,在它之前,人们都在回味刘邦项羽的争霸;在它之后,人们又在品味隋唐宋明的经典。但是魏晋丝毫不亚于其他朝代,丝毫不逊色,反而是有着独都属于它的风流与风骨。

      魏晋是分很多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是三国鼎立,第二个阶段是西晋,第三个阶段东晋,这三个阶段还是有着差别的。三国鼎立时曹操、刘备、孙权,他们都是那样有胸襟、有志向,那个时代也充满了这样的味道。西晋,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名士,个个都胸怀苦闷,只得在竹林中肆意酣畅,相谈甚欢,整个西晋都弥漫着一种纠结、痛苦,但是又有清风朗月的感觉。东晋,五胡乱华,迫使北方中原上的世家大族以及皇族向南进行发展,史称“永嘉南渡”。好在大局逐渐稳定,东晋是一个很奇妙的王朝,在这之中有一个很特别的现象叫做“门阀政治”。世家大族琅琊王氏,因为权力过大,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这就导致每一个从琅琊王氏家族出来的孩子都有官当,都有饭吃。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追寻琅琊王氏其中一人,相信大家对他都或多或少有些了解,他就是王羲之。

      我们熟悉王羲之,就是因为他是鼎鼎大名的书法家。你的印象中他的字是不是特别得好?但我是因为王羲之的字好才熟知他的。那么王羲之本人在政治方面或是在别的方面又没有和他的书法一样绝佳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吧。王羲之小的时候,性格内向,不爱表达,经常把话放在心里,甚至避免与人交谈。有一次他在王敦的府上,而王导和庾亮后来才到,两个人到了以后,王羲之站起来就要告辞。王敦便劝说道:“都是亲兄弟,你有什么不好意思的,现在就要走?”从中可以看出,王羲之是一个很羞涩内向的人,这可能对于他长大以后和人交往上不会很顺利。但是王羲之从小就被他的伯父王敦和王导所器重。王敦曾经称赞他说:“王羲之就是我家绝佳的子弟。”那么为什么王导和王敦都很器重王羲之呢?我推测可能首先王敦和王导都是朝中数一数二的人物,王导是丞相,王敦是大将军,他们在政治上都有很卓越的成绩,所以我觉得被他们看好人一定很有才的,而且有才的方面也肯定是在治国、政治方面。所以可能王羲之有很多绝佳的政治才能,或是说超越同龄人的政治才能。

      王羲之还不到十岁的时候,王敦非常喜爱他,经常让王羲之在自己的帐篷中睡觉,有一次,王敦比王羲之先醒了过来。钱凤到了帐篷中。他们吧一些闲杂人士都赶了出去,开始讨论谋反的事情,但是他们都忘了王羲之还在帐篷中,便已经开始讨论谋反的计划。这时候王羲之睡醒了,他醒过来之后听见了王敦和钱凤正在讨论这些谋反的事情,他知道自己肯定是没有活路了,便假装吐口水,蒙上被子,开始装睡,而且他假装自己睡得很熟。王敦议论事情议论到一半,才发觉到王羲之还在自己的帐篷中,而且好像还没有睡醒,他们二人都非常吃惊,并且说道:“这下可不得不除掉他了。”王敦就去看王羲之有没有睡着,于是就看见了王羲之流着口水,于是王敦确信王羲之还在熟睡中,于是就没有杀掉王羲之。王羲之的性命这才保全。当时的人们纷纷都夸王羲之很聪明,从王羲之小时候的事情,我可以看出王羲之是一个很有智慧,而且有一些胆量的人。

      王羲之和王静仁、许玄度的关系比较好,二人去世之后,王羲之为他们做了很多苛刻的评论。孔言告诫王羲之说:“你曾经与二人的友情如此之好,在二人逝世之后却没有保持像以前那样的好的情感,这一点我不认同。”王羲之听了这话,深感惭愧。与阮籍相比,王羲之有什么不同呢?二人都是周旋,但是周旋哪里不同呢?首先阮籍是在朝廷上的周旋,有一种隐居的感觉,但虽然王羲之也是周旋,但他还要说一些自己的内心想法,也就是说他的性格更偏直言不讳,他想说什么就会说什么。然而他这种特点对他以后从政是没有益处的,因为当时的朝堂上到处都是听不进别人话的小人,就算是皇上,也更喜欢听拍马屁的,追捧他的话。没有几个人可以听进去嘲讽自己的话,所以这样直言不讳的性格,对他的从政是没有益处的。

      当王羲之上任以后,他上任的地方会稽正遇上严重的灾荒。王羲之一方面打开粮仓救济这里的灾民,另一方面向朝廷提出合理的建议:让这地方断酒一年。他认为,此郡断酒一年,所省得米足够让这个地方恢复曾经的生机。作为一个官员,王羲之做出了一个救助百姓的决策,首先是开粮仓,这对于百姓是有直接意义上的好处的,百姓可以直接得到粮食,然后就可以填饱肚子,让自己有活下去的希望。而断酒一年的原因是因为酒在当时是用粮食造出来的,所以如果断酒一年的话,就可以省下不少的粮食。这样就间接性的帮助老百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王羲之是一个一心为民着想,以民为本的人。

      而且王羲之批评政府的官僚机构臃肿庞杂,行政效率低,并且管理不严。官仓失盗的现象十分严重。所以王羲之想让东晋朝廷重点关注这两个严重的问题,然后改善,并进行一个重新规划。但是我觉得东晋朝廷是不会采纳王羲之的建议的,因为对当时的官员和朝廷来说,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钱财和地位,无止境的去压榨百姓,才能得到更多钱财,不去理会各地的盗贼,也会让自身轻松很多。但对于百姓来说,他们的生活会变得很艰难,而且通过实际考察,王羲之了解到,东晋政府在人民头上的赋税徭役过于繁重,所以他几次上书要求减免赋税,让人们个安其业,各得其所。这样一心为民的主张,本该得到倡导,但是我觉得东晋王朝是并不会采纳王羲之的主张的,因为当时的王朝实在是太腐败了,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得到利益,欲望与金钱的满足。但至少从王羲之的建议这件事来看,王羲之是一个一心为民,以民为本的人。他是想要改善百姓的生活,做出对国家有意义的事的,可以说,这就是有德。

      但是事情越发混乱,到了永和九年,健康的宰辅司马昱为了抑制桓温的权利,命令殷浩为北伐的指挥官。但是殷浩这个人是一个徒有虚名的清谈家,完全没有作战经验,他也不知道该怎样指挥军队。所以殷浩惨败而归,北伐军损失巨大,人民苦不堪言。王羲之向来是反对盲目北伐的,而且在殷浩北伐之前,他就曾经写过一封信进行劝阻,北伐失败之后,殷浩不甘失败,想要再次北伐。王羲之再次写信,劝他应该汲取失败的教训,不应该盲目北伐。东晋的国力不足,没有认清自己的实力。王羲之建议当政者应该引咎自责,承认错误,招揽人才,听取贤才的意见,努力改革政治,减少徭役,使人民过上好的生活,这样以来,困难的局面才可以有所改变。而且王羲之警告说:“如果坚持剥削百姓的钱财和利益,就会引发暴政。陈胜、吴广那样的起义也马上就会出现。”所以不难看出,这次北伐完全就是为了司马昱自己。他为了抗横自己和桓温之间的权利,于是便随便派了一个没有作战经验的人去打仗,所以这个人是靠不住的。而且打仗就需要有金钱,可是此时的东晋国库空虚,是没有钱的。没有钱就算了,国家有才的人也不被重用,无才的人在战场上瞎指挥,所以这场战争对人民,对国家都没有利益。而且持续的打压会使人民产生内乱,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注定是会失败的,而正是因为这样的缘故,王羲之也才会反对这次盲目的北伐。

      而且在王羲之写给司马昱的信中,他一再强调不要盲目的北伐。王羲之指出“打仗要知己知彼,准备好一切后再行动,盲目北伐取胜的希望是很少的,但是对于人民造成的痛苦是很大的。”王羲之虽然知道自己的建议不会被采纳,但还在不断地提出自己的建议,他还有一丝希望,那就是自己内心的对于守卫国家,守卫人民的渴望。他几次上书去劝司马昱不要盲目的北伐,因为这样对于人民和国家都是有害的,但是很可惜,我认为司马昱是不会采取王羲之的建议的,因为这次北伐的目的根本就不是为了国家,或是收复失地,而仅仅是因为司马昱为了权利,要和桓温抗衡,所以他自然不会在乎百姓国家什么的,他只会在乎自己的权利,到底有没有到手。

      而当时,东晋还有一个非常出名的武将,名叫谢安,而王羲之曾经与谢安共同在一起闲聊。谢安悠然渊远,有着高世之志,王羲之就对谢安说:“你看在夏朝时,禹是多么的勤劳,以至于手上和脚上都磨出了茧子;周文王忙到天黑才去吃饭,还觉得时间不够用。现在国家战乱四起,人人都应该去为国效力,做对国家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去空谈一些没有实质性意义的东西,清谈,浪费时间,所以现在清谈恐怕有些不妥当啊。”而谢安回答到:“秦国任用商鞅,可是也是二世就灭亡了,这难道是清谈所导致的吗?”从他们的交谈中,我们可以得知王羲之给了谢安一个建议,就是要为国效力,多做对国家有意义的事,不要天天就去清谈。所以王羲之对清谈的看法其实是不支持的,因为他觉得清谈对国家无益,应该要戒掉它。但是谢安对于清谈的看法就恰恰相反,他首先是说了一个很扯的回应,来说明自己是支持轻谈的,而且谢安这个人确实是一直在清谈的。但如果我可以穿越到那时候,可以和谢安说话,我觉得我可以这样反驳他:如果大家都去做对国家有意义的事情,不清谈,那么这个国家可能会繁荣昌盛,也可能会失败,会灭亡。但是大家如果都去清谈,如果大家都不为国家做事,那么这个国家注定会失败,注定会灭亡。”

      而王羲之这个人呢,其实到了中年的时候初入浙江,便有了隐居清谈的志向。王羲之来到这个地方叫做会稽,这个地方有山有水,这样好的美景,有很多名士都在这里游玩。王羲之与他的朋友们也不例外,他们一起在这里谈玄论道、诗酒风流、逍遥度日…..那么王羲之与他的同家族的王导和王衍有何异同点呢?首先王羲之和王导的相同点肯定是他们都有才有德,而且都有隐居之志。但是不同点就是王导不可能一天都在清谈,因为他身为一朝的宰相,工作是很繁忙的,但是王羲之却没有那么繁忙,因为他性格上的一些直白,所以并不讨人欢喜,因此并没有被重用,也就没有那么大的官职,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时间去为政治担忧。所以二者清谈的原因是不同的,王羲之清谈是因为他喜欢这件事,而王导后来清谈是因为他实在走投无路,为了自保,也为了躲避,所以这二人清谈的目的和性质是不一样的。而王羲之和王𧗠的相同点就在于,他们都是有才之人,而且他们都是乐于去清谈的。他们的不同点就在于在政治上王羲之当官是为了国,为人民,而王𧗠当官是为了自己自保,所以王羲之和他的家族的兄弟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而王羲之曾经写过一篇叫《兰亭集序》的文章,这里面大概是这样写的。永和九年,王羲之和他的朋友们在会稽山上的兰亭中一起游玩,这个地方景色很美,有山有水,是一个畅饮欢饮的好地方。王羲之和他的朋友们就在这里一起赏景,赏着赏着,王羲之就借景抒怀,有了新的对人生的思考。而在文章的最后,王羲之写道了他抒怀的原因。那么王羲之到底对人生产生了什么新的思考呢?首先他写道“不知老之将至,”这句话表面的意思就是:人各有各的喜好,感到高兴和满足后,竟不知道死亡的到来。而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就是,在把我想干的事干好得到了,满足和高兴之后,所以我才发觉不到死亡的到来。这篇文章里还写道“死生亦大矣”,这句话表面的意思是,死和生,毕竟是一件大事啊。但是背后的意思就是:出生的意义是很重大的,死亡也是很重大的,所以当人们意识到了这一点之后,他的一生一定不会再混沌下去,所以他肯定就会开始努力。在这篇文章中,王羲之悟道的最后一个道理就是“固知一生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两句话表面的意思就是:本来知道把生死看成同等是虚诞的,把长寿和短命说成同等的说法是妄作的。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句话中的生、死。生和死在王羲之的笔下是两个性质不同的东西,那么在那里不同呢?肯定是在精神上,如果在你出生和你死亡的时候,你的精神是同样的,那么你的一生是麻木的,一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精神是委靡的。相反,如果在出生与死亡时的精神不同,那么就是说明你的精神是不麻木的。分析过了上半句话,下半句话就很好理解了,这其实也是精神清不清醒的问题,如果你的精神是麻木的,是腐烂的,那么就算你活了一百年、一千年,和你活十年其实是没有差别的。但如果你清醒的活了五年,这就要比你麻木地活了一百年的时间还要活得长,所以王羲之写此文的目的,就是让人们意识到自己精神上的麻木与清醒,做一个精神上清醒的人,而不是一个麻木的人,这样人生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就毫无意义。

      那么王羲之这个人是更偏儒家,还是更偏到家呢?我觉得王羲之应该是更偏道家一些的,因为他的身上的气质更像是道家,风度翩翩,而且有着那种隐居清谈的行为,但是他的生命气质与骨子中又透露着艺术气息和儒家的根基,这么说来其实李白和苏轼倒是有一点像他。所以对比王羲之与王衍、王敦、王导这些人,哪个人对琅琊王氏这个名门望族的贡献最大呢?首先就排除了王敦,因为王敦肯定是琅琊王氏很不想提及的一个人,毕竟他是一个乱臣贼子,一个叛贼,他自然也是有才的,但是这样的人对于一个世家大族来说肯定是不友好的。而其次被排除的就是王衍,因为王衍有才无德,一生都在追求一些荣华富贵,没有实在的内在的东西。所以贡献最大的两个人肯定就是王羲之和王导。那么这两个人到底谁的贡献最大呢?如果我们学习过这两个人,就会觉得是王导,因为他是晋朝的宰相,对国家的贡献是很大的,而且是他一手扶着国家进行一步步的成长和建立的,所以他对国家的功劳肯定是很大的。一个对于国家贡献很大的人,对家族的贡献自然也不会少,就算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在名誉和权利上也会有所增长和提升。但是相比王导,王羲之更加着被大众所熟悉,可是王羲之却没有王导那样大的官名,也没有像王导那样的权利,和对国家的贡献,他被大众所熟知,这可能就是因为他的艺术,以及他更贴近当时魏晋的风流。

      东晋的风度,就是一群别来无恙的贤才名士,一同在竹林中畅饮欢笑。他们把“人生苦短,及时行乐”表现的淋漓尽致,他们生活在那个礼崩乐坏,危机四伏的时代,他们心中的苦闷与选择的纠结使他们的脚步逐渐徘徊,也使他们的身影逐渐渺小,但是当他们去酣畅淋漓地肆意长啸的那一刻,他们的身影突然高大起来,他们的声音突然豪壮起来,就连他们的脚步也突然坚定起来。是啊,他们唱出的不仅仅是把酒言欢,他们唱出的是整个时代的歌曲,那是都属于魏晋风度。魏晋就像一阵风,那阵风早就吹过着大地,可是这大地上至今还保留着它的风流与它的身影。在这样的年代,你可以找大树下的嵇康共同打铁,你可以找山坡上的吕安共同耕种,你还可以去拜访身在朝中的山涛,也可以去拜见身为宰相的王导。这种别样的风度与环境,现代生活是无法想象的。没有人可以否认,魏晋名士的风姿是那样翩然,是那样放荡不羁,所以才可以自成一派,所以那才是他们,那才是都属于魏晋的风流。那确实是一个乱世,我们无法否认。但那也确实是一个风流的时代,这一点我们更无法否认。而今天我们所有学习的王羲之,仅仅是魏晋风流中一个小小的风流人,那正是魏晋独有的东西。

    少了这些东西,魏晋就不复存在,或者说魏晋就已经不是魏晋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076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658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732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493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591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98评论 1 29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601评论 3 41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348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97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114评论 2 33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278评论 1 34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953评论 5 33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85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0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42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180评论 2 367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139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