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因为一篇《读书人》的文章而去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
还记得当时看到《读书人》这个题目时的兴奋,心想我也算是一个读书人吧,肯定跟作者有很多共鸣。
谁知道读完文章后,我倍感无地自容,也是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以读书人自居。
而是把成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当成了我的梦想。
一,这几年的读书小结
这几年,我认为是自我输入的关键期。尽管读不完近现代名家作品,最起码要有计划有重点地研究相关作家和作品。
前些年读的最多得就是诗词。徐志摩,席慕蓉,海子,顾城,戴望舒等等。
很多短诗我都能背诵,比如:顾城的《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戴望舒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等让我特别喜欢。
我特别喜欢诗词,喜欢陶醉在那种意境幽远的美里不能自拔的感觉。
再后来就特别喜欢读散文,随笔,故事和游记。很多名家或者是刚出道的作品都找来读。
比如:季羡林,梁实秋,余秋雨,余光中,林清玄等。大冰的全部书籍我都读完;杨银娣的全部读完;陶立夏的也看了很多。
我沉浸在他们的文字里一会哭一会笑。
再后来,我又开始读小说。严歌苓,亦舒,老舍,沈从文等,还看了一些外国的作品,尤其喜欢欧亨利的短篇小说。
除了特别喜欢的书籍买来读了收藏,我很多书都是在手机软件里面读的,为了方便我随时随地都可以打开读上一段。
比如有一次开会前,大家都在闲聊,我却非常专注地沉浸在故事里,同事连续喊我几次都没有听见。
于是同事说:“在这么吵闹的地方,你也可以那么用心地读书,看来你是真的很喜欢阅读。”
她说得对,我就是很喜欢,喜欢到两天不看书就会浮躁着急。
翻开掌阅来看,发现自己在里面读了近一千六百多个小时,读完两百多本,还有很多书是读了一部分。
二,未来几个月的读书计划
一年到底能读多少本书呢?几十本?还是几百本?
因为平时比较忙,所以我的读书时间大多集中在寒暑假。平日里,一个月要能读上十来本书,那就是非常努力了。
所以,未来一年的读书先暂定每月十本。要能努力坚持下去,一年里至少可以读一百二十本书左右。
书的种类也应该有规划的,不能再如从前一样地随心所欲,否则一样是收效甚微。
一直很想写故事,可是笔力完全不够。就算是很好的素材,我也写不出像样的文字。
有一个故事,我已经写了四千多字,可是越写越感觉水,于是就搁置那里索性不管了。
所以,在未来一年,我必须侧重小说和故事的阅读。
国内近现代小说是我阅读的重点。比如:鲁迅,矛盾,巴金,莫言,张爱玲,王小波,余华等。争取每读一本都写一篇读后感。
国外的小说也要尽可能多读几本。比如:纳撒尼尔·霍桑,他是美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者,也是美国文学史上首位写作短篇小说的作家,被称为美国19世纪最伟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他的作品一定要研究研究。
巴尔扎克,他是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代表作《人间喜剧》包括九十六部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书中广泛而又深刻地反映了十九世纪中期的法国社会生活。
前段时间,一个友友说想看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我准备从当当买一套送给他,可是又担心不是正版质量不过关,于是我自己先买一套回来读。
这套书前几天就已经拿到手里,一共十本。准备这学期看完,希望能够完成任务。
如果书的质量不错,那我就再买一套送给友友吧,如果不行,那就直接去大书城选了。
还有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依然接着读,同时,还把莫泊桑和契诃夫,拜伦等研究研究。
我大学的毕业论文就是《论拜伦的英雄主义》,也不知道当时是怎么过的。我现在对拜伦的作品依然是稀里糊涂,希望有时间真的好好研究一下。
要读的好书确实太多太多了,我也只是给自己画了一个大饼,这一切都还只能依赖于行动,希望未来一年能够做到不浪费,不荒废吧。
“旅行和读书”总有一个在路上。现在是疫情当头,旅行的可能性不太大,所以,我就行走在读书的路上吧。
王国维说:“读书也有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不知道我现在算不算是在最低一个等级,不过对我而言这些都不重要了。
我只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在阅读的路上遇见属于我的繁花四季。
【齐帆齐2021年9月年度写作品牌IP特训营】:(主题打卡:未来一年读书)第50篇,1756字数,共累计93828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