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写字的家伙: 因为最近的香港巴塞尔展和其他活动拖欠了更新。不过正如我常说的,科技来源于生活以及艺术...这样算合理解释了吗?
本篇似乎较长,时间不够的话可以直接拖到最下方看总结部分,再决定要不要从头看]
科技媒体或者说tech blog,是互联网时代才出现的事物。他们微妙地融合了播报整个产业状况的旁观者和探索自身商业模式的角斗士这两个角色。那么,眼看着场上的新创企业不断迭代,他们除了速报新闻以外还能够做什么?这是一个让人比较感兴趣的话题。
Techcrunch covered by Techcrunch的截图来自前段时间发现的非常有趣的站点/资料库——科技媒体The Next Web的新项目TNW INDEX。
我在之前某篇《向非专业用户鞠躬敬礼》里提过这项服务,在此略微编辑后引用一下。
TNW最近推出的关注特定公司及市场动向的服务Index。
要求用户在列表中至少选择三个公司进行关注后再进入下一步,以及鼓励导入联系人的注册流程像极了Pinterest, Twitter这类社交媒体的常见手法。就结果呈现而言也有时间线(timeline)等普通网络用户已经非常熟悉的布局:
(登录后页面)
与此同时,使用者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要需求筛选时间线上的信息:
如果说这些新兴的订阅分析服务是在去掉公司和信息间“那个懂技术”的人的话,做得好的服务提供商更是把“那个懂数据的人”也要一并去掉,把所有raw data煮熟后端到顾客手里。
TNW作为一家媒体迈出了很有趣的一步,不过除此之外,它的同业们除了写文章之外一般还在干什么?下面是一些简单的分类:
工作板块
这一点早在十几年前就被程序员写博客的先驱周思博(Joel on Software著者)实践了。他作为拥有众多订阅者的写手兼科技公司负责人,不仅在自己博客上开了工作版,还写了篇文章论证为什么其他公司应该来打广告招人。
据他的理论,应该在这里放工作是因为访客多,而且阅读者高度相似,都是在科技行业工作(并且懂得看他的博客来学习新知)的人,所以简历质量也会比普通平台上的高很多。
这点被众多后来者实践,比如科技博客的王牌Techcrunch就在很早前推出了CrunchBoard:
认真看一看这个界面简直简单得让人心酸。由此也可见他们基本没有花太多心力在打造互联网公司职业介绍上面。
相比起来成立后期一路往BuzzFeed靠近的Mashable就在界面上做了点努力,可是如果实际要发布工作的话还是不如其他专精于科技行业招聘的公司:
说到工作板块,去年热门的新产品发现平台Product Hunt在创建不久的时候就在网页端和推送的邮件里加入了推荐的工作这一个模块(但邮件上的这一块近期取消了)。
线下活动
如果要解答上文的“那TC到底花心力在哪里上了”这个问题,大概就要提一下各科技博客难以放弃的线上到线下兼顾的野心,纷纷推出的各类线下活动了。
其中业内影响力最大的是最近的西南偏南大会,不对,是TechCrunch Disrupt。这不仅是所有爱好者期待的盛事,业内公司的角斗平台,还是各种传奇的发生地。
我认识的一个创业者就是在山穷水尽之后混进了TC Disrupt,抓住了Y Combinator的某合伙人,博到面试机会最终成功入选YC并翻身成功。
说到要混入,的确是因为他们门票也贵得离谱,但挡不住成为业界标杆后形成的良性循环。
收费报告
商业奇才孙正义在当年总结自己年轻时候的创新经验时提过一个反向思考的方法。就是说如果有一枝方的铅笔,应该考虑改造成圆的。
而正如大多数读者意识到的,科技媒体的报道大多只注重时效,没有深度。所以有一些媒体就反过来,为对深度长度有要求的读者提供了收费的详尽分析。
说是有一些,我目前能想起来的竟然只有《经济学人》这一传统的。
不过base在台湾的科技博客有物报告(yowureport)在一段时间的试营运后改版推出了付费订阅的服务,各位有兴趣的话可以在他们网站上看一下。
数据库
作为媒体,掌握大量资料资讯后建立数据库似乎是一件比较自然而然的事情。
据我所知,也有一些人是在用过Crunchbase后才听说TechCrunch的。
投资过几轮,规模有多大,目前团队组合怎么样,投资人还投了什么公司。这算是已经报道过的新闻的非常全面的梳理,对于目标是得知信息而非像看八卦杂志一样浏览全篇的使用者而言非常适合。
个性化的信息流
也是我目前觉得最有趣的发展,目前是开头介绍过的TNW Index,可以回顾一下上方的图。
没有介绍到的是,它还能像关注喜欢的instagram用户一样关注感兴趣的公司/地区/领域(比如说可以直接关注sharing economy和peer to peer):
类似观看电视和点播节目或者说是网络节目的区别。
对于每天都要面对大量信息(且多数毫无兴趣)涌入的订阅者而言,抓取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查看更新似乎是一种比较实用的解决方法。
总结
以上就是对科媒常见的衍生活动的一些介绍,大致上总结一下:
有利用用户群体特征(大部分在科技行业工作,关注相关动向并会重复登录这一站点)进行的互联网招聘以及线下活动;
有满足特定人群长期被忽视需求(阅读深入的分析报告)推出的付费订阅;
有基于发展过程中,或者说主业需要积累的大量信息开发的数据库,
有跟随人们倾向的信息获取方式变更而推出的个性化信息流。
[注:本文于3月19日发布在钛点的公众号上 点击该链接可见原文,个人感觉阅读体验更好。同时还有网站版,国内可能存在打开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