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与你不同,我来不及愁怨。没有“朝来寒雨晚来风”,没有“胭脂泪,相留醉”。只想说我的9月,我的全新的9月,太匆匆:为了毫无预兆却不可拒绝的紧急班主任会议,为了在有限的课余时间内带领学生领取即将上课的教材,为了以身表率告诉学生守时守信的重要性,为了既要承担教师的职责又要当好母亲的角色,匆匆穿梭在校园的林荫道和其他小径上。匆匆九月,却也收获了那份热闹中溢满的安宁,充实与幸福。
闹中求静,相得益彰。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由于它来之不易,就不会轻易丧失。在苦难中获得财富,在热闹中守住寂然。肤浅浮躁如我,能够在忙碌的节奏中寻出一片幽静的去处,“静听松风寒”“起坐谈鸣琴”,让自己的灵魂不再飘荡而是有一片栖息的地方。
静处思索,课堂是有着温度有着情感的天地。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站在讲台上,教师因为身份赋予的职责,个人言行举止都是知识的传授者,文明的传递者。常常问自己,“诗意的感情”我有吗?课文是创作者情感凝结在有限的文字中,学生是一个个灵动鲜活有着独特思想的生命。面对众多的有情物,我是冷冰的还是炽热的,是视若无睹还是全情投入。面对考试与升学的事实,我们无法改变,那应当怎样面对呢?是充当刽子手的角色肢解语文的美感,还是借助语文这一方天地,带引学生向青草更深处漫溯,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尼采说:我漫步在人间,如同漫步在碎片和断肢中间。期待语文的世界不再支离破碎,期待我们不是冷冷地看着他人的世界,讲述他们的故事,期待情感之泉缓缓流淌。
静处思索,我为何而教?罗素曾问自己,我为何而生,他给出的答案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也来效颦,扪心自问,我为何而教?为着自己童年时幼稚却坚定长大成为一名教师的素朴愿望;为着看见迷雾的双眼中发出俏皮而明亮的神采;为着他人笑我太短浅我笑他人看不穿的那股酸气;为着既然离不开就深深爱上它的入职前的告诫-----到底是为什么,我已经不能简单的追根溯源,也许都有罢。正如泰戈尔所说“一次,我梦见我们竟是陌生人。我醒来后,发现我们是彼此相爱的”,又像余光中所说“这世间,来时送我两件礼物,一件是肉身。一件是语文”。虽然目前,知识有限,阅历有限,我竟是从骨子里庆幸自己是一位语文老师。
静处思索,我该如何教?怀特海说:所谓教育,就是当你把学校教给你的东西统统忘记以后,剩下的那些。剩下的那些,究竟是什么呢?愚以为是人,是如何做人。是融入了生命,化作精神的人的基本素养。首先,在教学生做人之前,教师自己得学着做人,一个立着的人,一个有着独立思想独立品格的人。文如其人课如其人。糟糕的,急躁的,混乱的课堂暴露出语文老师急功近利,思路混乱;安静的,优雅的,有条有理的课堂衬托语文老的的优雅睿智。参与享受课堂的老师,应该是一位懂得珍惜享受幸福的老师,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愿吾生,尽吾志,可以无悔也,其孰能讥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