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灯停,绿灯行。”出租车刚停下,娃立即冒出这句话,懂很多的样子。
一个月前,这句话在娃那里可不是这么说的,而是——“红灯停,绿灯走”。
想想也对啊,“行”就是“走”的意思,没毛病,一点也没有。
但是大人们总是惯于遵从既定的思维,总是乐于纠正孩子的说法,恐怕孩子说错了会被人笑话家长没文化,慢慢的孩子也习惯了说的一字不差。
一种事物绝不是只有唯一的表述方式。土豆又叫马铃薯,番茄又叫西红柿,孩子又叫小宝宝小娃娃。绿灯行和绿灯走都没问题,一个为了书面押韵,一个更口语话。
过马路的安全,娃已经知道了。娃经常一字不落的背《坐车安全我知道》,而且非常有节奏感。
车前车后不乱站,宝宝妈妈手拉手。
上车后,要做好。安全带,要系牢。
宝宝小手不乱动,坐车安全我知道。
但是对于过马路的常识,一时还无法辨别。最基本的,就是颜色的识别。
“红色,是红灯的颜色。”这个好像等于没说。但是有时就是看到红灯亮起才指着告诉娃的。
“黄色,是香蕉的颜色。”拿一根香蕉一对照,娃就明白了,点头称是。
“绿色,是树叶的颜色,小草的颜色。”娃往窗外看一眼,深秋依然有成片成片的绿叶。
“蓝色,是天空的颜色。”有时候我很困惑,一抬头,我没有看到蓝色的天空。
我有时也会说“蓝色,是大海的颜色”。可是这里没有海,不能很好的言传身教。娃对海的真实又遥远的记忆,也仅有北戴河和亚龙湾,戏水玩沙,快乐无比,别的可以依循的只在图片和动画里。
我一遍又一遍的教,娃一遍又一遍的错。再娇美的花,在娃眼里都是绿色,再柔嫩的叶,在娃眼里都是黄色。我甚至开玩笑说是不是色盲啊,今天上网一搜,有医生答复说5岁才能辨别颜色,看来还得2年多的时间不分青红皂白。
也好,让娃再晚一点辨别颜色也好。
“天空是什么颜色的?爸爸。”
“蓝色。”
“不对,爸爸,你自己抬头看看。”
——我怕在娃5岁的时候,我们之间,会有这么一段可怕的问答。
一周浓墨重彩的雾霾,真让人倍感沉重和压抑。天空被涂抹的模糊不清,楼群在冷郁的灰白中隐去,人们戴着严肃麻木的面具,眼神忧虑的看着可怜的孩子,内心的焦灼无法言喻。
看不清天空的颜色,又怎能探索宇宙的奥秘?看不清花朵的开合,又怎能画出生命的真谛?看不清周围的人,又怎能敞开无忌的心扉?
请别告诉我,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请别告诉我,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我想说,如果雾霾永在,走到哪里都是苟且。如果看不清天空的颜色,你发现的美全是假象全是胡扯。
没有风,世界是谜一样的存在。这不是诗意的语言,而是可怕的现在。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才有勇气告诉孩子,天空是蓝色的,草地是绿色的,花朵是五颜六色的。
也许有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