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让你独特,也不是一件好事。
【作品简介】
《香水》(德语:Das Parfum)是德国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于1985年发表的长篇小说。
《香水》叙述了一个奇才怪杰谋杀二十六个少女的故事。其每一次谋杀都是一个目的:只是因为迷上她们特有的味道。对格雷诺耶来说,每一次都是一场恋爱,但是他爱的不是人,而是她们身上的香味;谋杀她们只是为了要永远占有,并且拥有他所爱的那种没有感觉,没有生命的“香味”。
《香水》先后被译成近四十种语言,各种版本在全世界的总发行量高达1200万册。
【内容简介】
小说一开始就开门见山。聚斯金德在三言两语后,立即点出了要为气味王国的天才怪杰让-巴蒂斯特·格雷诺耶立传的意图。随后,作家花费点笔墨交代了18世纪世界上最臭的城市巴黎,立即把本书的主人公“请”了出来——他于1738年7月17日(这年最炎热的一天)生在巴黎最臭的市区内一个臭鱼摊旁的宰鱼台下。接着,作家描述了格雷诺耶一系列的人生经历:婴幼儿时期举目无亲;八岁起被加拉尔夫人卖给制革匠格里马并在那里像牛马一样干活;第一次杀害一名少女并摄取其香味;为香水制造商巴尔迪尼重振香水业,徒步到南方去,在荒山里穴居七年;在蒙彼利埃的经历;在生产香水的名城格拉斯当伙计,其间杀害了二十五名少女,取得她们的香味制作香水;1766年被判处死刑却又死里逃生;1767年6月25日晨(这一天又是这年最热的一天)返回巴黎时被人分尸吃掉。
【作品思想】
小说中的“少女”作为纯洁、美和爱的象征,却被格雷诺耶残忍地剥夺了生命,只是因为后者要占有她的香味,让她的香味成为他“整理其他香味”的“模板”。聚斯金德在作品中用“少女”作为隐喻,揭示了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对技术资源疯狂索取的状况,揭示了主体对客体的无情压迫和冷酷占有的暴力,揭示了工具理性对自然美好的摧残。
同时,技术使主体对于金钱和权力的夺取也成为可能。金钱成为现代社会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动力,也是协调个体间及其同整个社会相互关系的重要媒介。金钱在社会中已经成为一个高于一切的东西,覆盖了人的思想和情感,成为人的主宰。而金钱和权力是不可分割的两面,追求金钱的行动必须笼罩在“合法外衣“下,而取得“权力“就意味着可以披上这件“合法外衣”。现代社会利用技术作为手段取得金钱和权力的过程使理性与金钱、权力相互渗透,相互勾结,必然导致强势的主体与弱势的客体“不能和平相处。,一切活动都变成了金钱和权力的关系。小说中格雷诺耶与格里马·巴尔蒂尼之间就是这种以技术为手段、以理性为纽带、以金钱和权力为主导的主体客体关系的具体体现。聚斯金德巧妙运用文学语言,把笔下的角色无一例外地安置在这由金钱和权力交织而成的理性的“柔软网络”中,让其被深深束缚,无法动弹。
格雷诺耶利用神奇香水的“气味”为自己塑造了“神”的身份,此处的“气味”演变为格雷诺耶对人类的操控力。聚斯金德用“气味“的推演描绘了一幅现代主义的狂欢图:启蒙理性杀死了上帝,推翻了古典时期的种种道德规范,可是却没有相应建立自己的信仰与道德规范,导致精神道德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工具理性的发展,“没有上帝的自我”在权力欲望、原始本能欲望的操纵下道德沦丧,精神空虚,行为丑恶。并且,极富讽刺意味的是,原本被排斥、压制的“异端”格雷诺耶在狂欢中成为了人们顶札膜拜的“神”,这种怪异“制造出一种嘲讽地动摇了世俗道德原则的魔力”,强化了作者对道德危机所表现出的忧思。
格雷诺耶生存的原因是力图控制他人,“让别人爱自己”,可是在他梦想实现之际,他却没有感到欢乐与满足,他发现自己“憎恨”丑陋的世人,希望得到人们对他对等的“恨”,哪怕只从一个人那儿得到这种真正的感情回应。可是,“他的希望落空了”。于是,格雷诺耶对这个变形的、伪装的、虚假的社会完全绝望了。他“用了世上最高级的香水制造假面具”,即使他可以借助这瓶香水成为“全能的芳香上帝”;可是,“在这假面具下他没有面孔,完全没有气味”,作为他“存在”证明的“气味”依然缺席,他还是不存在的,“他永远不知道他是谁,所以他对世界、对自己、对他的香水毫不在乎”。身份幻灭的绝望导致他最终选择回到出生地,再次利用了那瓶神奇香水,让“一群流氓、盗贼、杀人犯、持刀斗殴者、妓女、逃兵、走投无路的年轻人”彻底分食了自己,选择了自我消解之路。
作为残忍的凶手,他本人的悲剧结局并不令人同情,但他一生由被压制到反抗到操控众生到自我灭亡的经历却不由令人联想起阿尔多·罗西那句名言:“受到打扰的个人命运在集体命运里经常性地悲哀和艰难地参与。”这意味着,在这个迷失的世界里,个人的行为表达不是压迫性的就是幻觉性的,因此注定了个体自我废弃或自我消解的悲剧性结局。依此而言,格雷诺耶既是理性的受害者和牺牲品,又是理性工具的践行者,他的一生可以看作理性被推向极致的一幕现代悲剧。聚斯金德用格雷诺耶的悲剧为理性的过度发展敲响了警钟。
聚斯金德创作《香水》的目的,很多评论家认为他有借古喻今的意图,这是毋庸置疑的。作家是生活在当下的现代人,回复传统18、19世纪的经典对他和读者来说毫无意义。一方面,过去的年代已经有太多传统经典的诞生似乎不需要一个现代人再去插上一脚;另一方面,过去的已经过去,既然生活在当代,当然更应把当代人的思考融入对文学历史的创造中。作者把《香水》的叙述背景定在18世纪的法国,也许只有在那个年代那个国度才能拥有如此昌盛的手工业文明和那个文明时代所诞生的精英。但是把一切物质化的外层抽去,而仅仅把探究的目光投射在整个社会的精种层面时,会很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笔下的格雷诺耶很可能是整个世界的缩影,其缺陷正是世界的缺陷。
【想法】
天才总是比凡人更容易在历史上留下鸿沟。
一个在气味领域登峰造极,格雷诺耶能问出世间万事万物,是自己的眼睛,耳朵,甚至大脑。可以隔着几公里就闻到客人的味道,没有人能再他的嗅觉前藏在秘密。
在文字上,就只能感受到惊异,但在身边,你则会恐怖。
这个以味道确立世界的人,却没有一丝一毫味道。人们多么依靠味道来辨认,可无法通过味道来辨认格雷诺耶。
在成长过程中千百,被就下来,自己的母亲却被送上断头台,没有人爱他,也没有人多看他一点。每离开一个地方,就会产生死亡。
上帝给了他天才,也给了他代价,让他孤独,没有存在感地活着死去。
一个嗅觉天才注定会接触味道,某种程度上是嗅觉的专家。
所谓香水的极致,是用活人制造香水。1753年,嗅到了此生最难以忘怀的味道。那是一位少女,杀死了她,不为性欲,只为了她身上的香气。
美能拯救世界。对格雷诺耶来说,也是这样。
这些年来如牲畜一般活着的目的,就是这种香味。想占有这种味道,却无意杀死了她。
面对困境,他就想寻求保存美的方式,因此走向了学习香水的道路,直到发现绝妙香气。
利用自己没有气味,唯一例外地美丽、尸体赤裸,面色动人,只是身上再也没有了甜蜜的香味,其中最美丽的直到最后一刻才动手。
凡爱人者,人恒爱之。
反之亦然。他所走的道路是天赋,是美,唯独少了爱。
任何城市规则,都不复存在,没有幸福,没有满足,孤独也来源于此。
用25个少女的香气,颠倒众生,但凡闻到,都会鬼哭狼嚎求着他。
抽离出来,好好看看,人们抱团取暖,而他,冷眼旁观。
格雷诺耶不想融入其中,于是用嗅觉控制了人们的心灵。当你得到了,便发现,这是多么多然无谓。
世间的爱都是盲目的,格雷诺耶只是载体本身,他没有控制香水,只是香水控制了他。
他活着,已是死去。
过往内心的挣扎都变成了笑话。
最后又尘归尘,土归土地死去。
“我要很多很多的爱,如果不行,我就要很多很多的钱,再不行,我要很多很多的健康。”
格雷诺耶存在在每一个读者的心中,是一种重生,而且得到了怜悯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