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春联三年了。
以前虽说练字,但对于门上贴的春联,本身就有一种敬畏之情,觉得自己写得不够好,贴在门上让人笑话,所以坚决不写春联。
2016年末,在雕塑博物馆,一位教授的新书发布会上,我所在的社团举办了手写春联免费赠送的活动,是帮助教授新书的发布聚集人气的。我第一次写了春联。
但凡是第一次,人们总是记得很清楚,我也不例外。
那天新书发布现场的热闹劲过去之后,雕塑馆里的人流基本上人就分散了。为了吸引观众,手写春联免费赠送开始了,我就在一边帮助几位大咖打起下手来。
忙过一阵子之后,一位师兄问我,能不能写?我说怕自己写不好,师兄把笔给我,说,“试试吧,反正也没人认识,怕什么”!
我捏着笔,既想试试,又怕真的写不好,露了丑。犹豫之间,他把对联纸给我铺好了,我心一横,写就写呗,大不了难看就自己拿回去。于是就提笔写了起来。
写好之后,放在地上看了看效果,没有自己想的那么不好,当然也赶不上几位大咖师兄写的。平淡无奇,不出彩。
这对于当时的深信露拙不如藏丑的我来说,不难看,已经很是欣喜了。
在如今传统文化渐渐引起人们重视的社会环境下,很多人不再青睐印刷得花里胡哨的对联,转而喜欢上了手写的春联,觉得是一种传统的回归,也是一种有别于他人的个性所在。
这时候,陆续有一些观众过来,索要对联。
很快,有人把我写的对联挑走了,对哦,是挑走的。
我心里暗暗高兴,因为作品没有被嫌弃。
这时候有几个人站在了我的面前,等着我写完拿走。我的手有一点抖,不习惯这种围观。勉强稳住心神,写完了,手心里冒了汗,不由得暗骂自己没出息。
这次“没出息”的经历过去之后,仿佛迈过了一个坎,我觉得自己比以前放得开了。
人的成长是需要一些契机的。这次的活动就仿佛是一个契机,打开了我一直封闭的窗户,就像孩童学习走路开始迈开的第一步,虽跌跌撞撞走不好,但讶异伴着惊喜,总想多试试。
那年春节前,我特意写了对联送给家人和好朋友。他们都很喜欢。
有一位我儿时的好友直接称呼我“大书法家”,我知道她不是笑话我,我回应她说,我会继续好好写,争取向这个方向努力。
正向反馈多了,人的自信心就会树立起来。
到了第二年春节前,我多备了些春联纸,因为妯娌说要送给她的朋友们。
这一年,我丰富了字体,写了篆书对联。
篆书装饰性强,同时因为年代久远,很多字人们不认识,增加了神秘的感觉。
结果我的篆书对联送给朋友们,大家都抢着要。反倒是常规字体的行楷书被挑剩下了。
尽管有些字大家不认识,但纷纷表示:看着好看。还有一些朋友拍照问我写的什么内容,我还顺带着普及了一下篆书知识。
只有老妈坚决表示不要篆书对联,说是贴的字不认识,没有对联味儿……
今年,我随社团参加了几次写春联慰问活动,感觉人们对于手写春联的更加认可了。
当幼儿园的小朋友拿着自己心仪的春联等着墨迹干的时候,我似乎看到了书法的种子播在了他们的心中;当企业职工围着我写禅意联,而不是财源广进的时候,我也切实地感觉到社会进步赋予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而不是直白地只想升官发财。
经济在飞速发展,社会在一点点进步,小小的手写春联,对于我自己来说,是进步的阶梯,对于社会来说,是传统文化渐渐回归人心的侧面印证。手写的春联,除了承载了年味的文化气息之外,也间接起到了对接古人的作用。
当然,传承和发扬我们的中华文化,需要更多的人发自内心的喜欢和热爱,书法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