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云斋行记/重庆记忆之“诗人教育家吴芳吉”】
1896年,吴芳吉出生在重庆杨柳街碧柳院。8岁时他随父迁回江津,10岁入重庆白沙镇聚奎小学,13岁时在两小时的作文课上写出以诗论文、豪放严谨、名噪全川的《读外交失败史书》,印发全县,誉为神童。
吴芳吉少年生活的地方环境不好,盗娼赌博者多,父亲吴传姜就用石灰将墙门刷白并写“白屋吴宅”字牌,意为清白之家,吴芳吉遂自名曰“白屋吴生”。
1910年考入北京清华园留美预科学校。
1912年因他声援、抗议被美籍教师无理辱骂的中国同学何鲁(斋主此前介绍过,重大第五任校长),并张贴《讨校长檄》,后拒绝认错,乞讨回家,年16岁。在校期间,吴芳吉结识吴宓,成莫逆之交。吴宓常是吴芳吉新作的第一个读者,吴芳吉得益吴宓之处甚多。
1916年秋至1918年夏,吴芳吉来到叙永的永宁中学任国文教员。
1919年秋赴上海,任上海右文社《章氏丛书》校对,上海《新群》诗歌编辑(其间发表了《婉容词》《两父女》等诗作),先后担任上海中国公学、湖南长沙明德中学教师,西安西北大学教师,辽宁沈阳东北大学教师。
1925年,吴宓主持清华国学研究院,想请吴芳吉前往执教,吴芳吉不愿到曾开除过自己的母校工作。
1927年受聘为成都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四川大学教授。
1929年参与创办重庆大学,任文科预科主任。
1931年,应当时的江津县县长邀请,辞去待遇较好的重大文学系主任兼教授之职,返回江津中学任校长。吴芳吉到校后,在学校的砖柱上,亲笔书写“学、海、津、梁”四个篆字作校训,高薪聘请外地优秀教师到江津中学任教,特聘重庆大学的外籍教授来校讲学。江津中学在他的励精图治下,很快跃升为中华一流中学。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际,时任江津中学校长的吴芳吉深夜读报,见此消息,立即亲自敲响校钟,集合全校师生上街游行抗议。
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军进攻上海,十九路军奋起抗日,吴芳吉闻讯,慷慨高歌,欲单身一人赴前线杀敌,被师生从江边劝回。按捺不住的激情,使他创作了颂扬19路军的抗日诗歌《巴人歌》“三千子弟令如山,征衣未浣血斑斑,……”传诵一时的诗作,成了唤起民众抗战的动员令。
1932年5月4日,他应邀到重庆作宣传抗日的演讲,当众朗诵《巴人歌》,上千听众鸦雀无声,热血沸腾,泪流满面。返回江津,当晚向全校师生传达重庆各界同仇敌忾、心系抗战的情形,并再次朗诵《巴人歌》,朗诵未完而诗人兼校长的他已体力不支、脸色惨白地倒下了。1932年5月9日,吴芳吉在江津故居白屋辞世,时年36岁,送葬者700余人。
生逢乱世,穷困孤愤,吴芳吉以生命热血书写忧国忧民的诗篇,开拓教育以图救国大业,在世三十六载虽然匆匆,但生命力量之深沉厚重,确乎“不负苍生”。
注:照片拍自重庆大学,文字摘编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