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薛,男孩,14岁,曾连续7天7夜泡在网吧,初二第二学期在校学习2天以后逃课一个多月在外上网沉迷网络游戏。鉴于小薛严重的网瘾,家长把他送到某戒除网瘾的学校。这个学期的学习,小薛毕业了。
学校说成功脱离网络控制,可以正常生活。然而,小薛却从一个开朗活波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经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去戒网学校前,他虽然喜欢打游戏,但成绩中等。出了戒网学校后,他却开始厌学。家长无意中发现他记录的日记,日记里记录了他在戒网学校的一些回忆。
他特别聪明,被关到全封闭学校的时候,有逃走的想法,被发现,被关禁闭。他打闹,被全身带上仪器通电惩罚他....很多强硬的管教。他是软了,因为害怕,害怕那些伤害。但这种恐惧置入了他的内心,进入了他每日的梦里。现在每晚都不能安心睡觉。他得了严重的抑郁症。有了轻生的念头。
玩游戏真的有错吗?这样的处理真的好吗?
(2)
John Carmack被誉为3D引擎之父,是最早的3D引擎开发者、游戏内部命令行指令发明者、卷轴游戏背缓冲技术发明者和3D图形加速技术奠基人。2015年,卡马克(JohnCarmack)在RacketUsers邮件列表上发帖,称他的10岁儿子Ryan使用Racket编程语言开发了一个游戏叫FLY,后又开发了另一款游戏。十岁神童,继承天赋,小小年龄名利全收。
打游戏怎么那么不好吗?中国父母为什么那么不接受呢?我们再看两项研究:
宫殿坤博士及其团队找了27位动作类电子游戏专业玩家以及30个业余玩家,检测他们岛叶中的分区以及功能性神经网络的情况。他们发现比起业余玩家,专业玩家的岛叶分区内部之间,负责注意力和感觉运动的神经网络的功能性连接增加了。这些表明玩动作游戏可能促进岛叶分区和这块脑部区域的重要神经网络的功能整合。
宫殿坤介绍,动作类电子游戏使用经验可能会改变相关脑区和脑网络,从而提高了注意和感觉运动功能,并将迁移到其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这与其他类型学习的迁移机制是相同的。久而久之,可以让一个人变得更聪明。
东卡罗来纳大学心理生理学实验室也曾做过一份针对“游戏和认知能力关系”的实验。参加实验的对象玩上30分钟的宝石迷阵类游戏后,在认知反应时间上要比那些没有玩游戏的人提升了87%,完成一项认知测验的准确程度也增加了215%。
以上两个研究都证明了游戏是对人有一定益处的。而 Carmack不但没有像中国父母那么恐慌,反而因势利导的培养孩子在这方面的天赋。
先不去说小薛迷恋网络游戏背后有深深的家庭养育问题,沉迷网络只是冰山一角,(这是另外话题,另起文说)。单就,即使已经有了这样的现象后,那种教育结果更好?不言而喻。
(3)
2017年5月9号晚,小鹅通平台知识潜能ip营,邀请“目标管理专家”易仁永澄导师,讲解《找准一件事持续做下去》。课程中,他讲解清晰,案例丰富。他说到一个案例,他问大家玩过一个游戏没有?然后用这个游戏来举例,并风趣的说他本人蛮爱玩游戏的。注意,这个人目前随便一副流程图就可以卖到6,7千。
然后他说,现在管理有种新形式叫:游戏式管理。模拟游戏的运营模式来管理公司,而且现在很缺这样的人才,毕竟新时代针对新人类特点,要有合适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比如:刚入职员工叫“新手”,大家刚来一起培训叫“新手村”,培训合格叫“一级法师"等等。更贴近时代,让这些00后员工更有归属感。而目前这样的游戏运营人,还非常难得,都是高新聘请。
所以,游戏本身并不可怕,专家的专业研究,游戏是利于开发孩子的智力与情商。可怕的是产生沉迷网络背后原因是什么?同样可怕的是有了这样现象后父母的处理与引导。
引导的好,就一个点持续的坚持下去,成为游戏高手,成为游戏运营人。也是孩子的辉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