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写作#第68天
在成长道路上,其实我们很难预见下一个阶段会有什么变化。
大概一年前,我还特别执着于“多读书”,因为过去几年我的确通过阅读这种方式获得了很多成长。那个时候,每次见到谢田,我都会和他分享最近在读的书,或者给他推荐一些我认为非常不错的书。但有一次,我和他谈论书的时候,他突然来了一句:我现在要自己尽量少读书,每年最多不会超过十本。他说其实很多道理懂了就不需要再看了。这句话我一直记着,虽然当时并没有完全能够理解。
到了今年,特别是最近,我自己突然间也有了类似的感悟,因为书看多了之后,就会发现这些畅销书(即便是畅销类的科普书),说来说去都是一些相同的东西,只不过不同的作者会换个不同的角度(或者故事)再说一遍而已。发现这一点后,我便直接去读教科书,把这些核心知识地搞明白了就好了。这样的收获其实会比读那些畅销书效果好很多,因为我可以系统地了解这个领域。而当我看了教科书之后,我发现市面上的很多书更加没有必要看了。
这段时间我也一直在思考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个答案其实在那篇科普书推荐的文章开头就提到了,我认为全面了解不同的领域的目的其实并不在于知道细节的那些知识,而在于拥有不同的思考和看待问题的视角。这解决的是一个“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问题。其实知道自己不知道一点也不可怕,因为现在信息这么发达,只要我们想知道,集中花一点时间,很快就可以成为一个所谓的“专家”,最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我们不知道还可以从那么多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这就像我总喜欢用的那个类比一样:当我们手里只有锤子的时候,我们看什么都是钉子。所以,学习的目的其实是让我们拥有不同的“工具”。
我在学习的时候,更多关注的是,这个学科和领域可以给我提供一个什么样的视角,它和这个世界(或者说其他领域)的关系是什么,它能够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例如,物理、化学、生物、神经科学、统计学,复杂科学等等,它们给我的是完全不同的视角。而当我们拥有了能够从这些不同的视角去世界的本事,那么我们就能够看到它们之间想通的地方,那个宇宙最深层次的本质和规律(这其实就是《增长的本质》这本书所探讨的内容)。因此,对于我来说,只要能够拥有这个学科可以赋予我的思考角度,我学习的目的就达到了。等到以后真正需要用的时候,我再去根据具体需要去学习,因为即便我现在去学习一些细节的知识,学了之后也会忘记的。
一个人在摸索和搭建这个“基础视角”的时候是很艰辛的,不过还好跟着谢田走了很多不必要的弯路。这种引导原本应该是学习教育应该做的事情,但估计大部分老师自己都搞不明白,这是全面专业化的弊端。大家都在盲人摸象,看不到整个大象的样子。虽然过程很艰辛,需要忍耐孤独和寂寞,但是收获却是超乎想象的。
我以前以为这种收获关键在于提高了我的判断力的思考力,但我今天发现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给我大脑“留白”。上周男朋友给我介绍了一本统计学家写的书叫《信号与噪音》,作者认为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成倍增加,但有用的信息却很少,我们需要学会从信息中区分哪些是信号,哪些是噪音。他说,世界发展到现在,自然法则并没有多少改变,只要人类知识不断积累,即使不能完全领悟大自然的奥秘,我们对于大自然中信号的理解也会逐渐加深。我特别认同作者的说法。而这些核心知识和视角的积累给我最大的好处之一也就在于它们能够帮我更好的区分噪音和信号,这样的话,我就不需要在一些不重要的信息上浪费时间,而把更多时间和精力花在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上。所以,我现在完全不会被每天扑面而来的各种信息而弄得很焦虑,我基本上是用忽略的态度去对待,而是把时间花在思考一些重要的问题上,然后再为解答这些问题进行主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