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不是标签的集合
半年前我阴差阳错进了一个微信群,让我难以忍受的是,这个微信群是一个以相亲作为主要诉求的微信群,那时候恰逢我因为日常琐事异常烦躁和消沉,为了抵抗这种烦躁和消沉,我耐着性子按照群主要求上交了一大堆个人资料和照片,潜水在群里,看十来个人每天话家常。
那时候很凑巧的一点是,这十来个人各有各相当有趣的地方,每天潜水在这个群里围观别人聊天,居然也相当有趣。从那天开始,每当烦躁消沉的情绪又来临的时候,我就默默地在群里围观他们聊天,并且越来越多的参与到聊天里去。需要很愉快的承认,这个群帮我度过了很长一段既消沉,又自我否定的时间,在每一个我讲出的观点被别人认可的瞬间,都能把我从自我否定的怪圈里暂时抽离,哪怕这个暂时很短暂。
大家聊得甚是愉快,几天过后,群主把几个他觉得三观相投的成员单独拉出来建了小群,经常在这个小群里说些在大群里不能说的话,每天我在工作间隙看手机的时候,这两个微信群内容都相当丰富。
这个微信群在接下来的两个月从十个人发展到100个人,从各种渠道涌来的新成员让这个群彻头彻尾成了一个网友微信聊天群,每天都不停地有红点提示我有新消息未读。有一天我在堵车的路口点开这个群,发现群里新来了一个公务员,指明只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范围内选择人生伴侣,这观点立刻刺激了一个在新加坡工作的姑娘,这姑娘平时便敢说敢讲泼辣直爽,面对这种狭隘的选择显然炮火全开,不到五分钟就把公务员单位和事业单位的所有从业人员从上到下羞辱了一遍,刀刀见血。
我草草浏览了一遍聊天记录,看了一眼前方毫无纾解的交通,开始低头在这个群里仔仔细细的针对这姑娘的言论逐一反击,其实前后只表达了一个观点:当公务员当出优越感是有病,公务员事业单位也好,财务公司也好,IT产业也好,都只是一份工作,没必要谁鄙视谁。说到最后,我还撂了一句狠话:“公务员有优越感纯属有病,但谁以后再讲事业单位公务员的员工如何如何,我先来会会他。”我甚少在群里这样发火和与别人针锋相对,群里一时沉默。
这件事有让我始料未及的连锁反应。
那个因为放言只找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的男生,误以为我在群里发声是声援他,在我讲完这些话之后立即加了我微信,并且开门见山希望我给他看看我的照片,以及开始了地毯式的查户口提问。并且,在我回答“人胖面丑无情商,矫情事儿多不好处”之后,这个小伙子说:“没关系啊,你属马的吧,我就想找个属马的。”
我吐槽无能,删了这个人的微信之后,把跟这个人的聊天记录发到了小群里,并且加上了一个注解:“这个人纯属SB。”群里一个小男生这时候突然发来一句:“哎呀,在大群里知性的连老师,在这居然爆粗啦。”
我当时楞了一下。原来我在这个群里的形象居然是知性。
这让我突然想明白一个我之前相当不解的问题。
我在参加工作之后,非常厌烦解释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当别人听说我是学旅游专业的时候,解释我并不能对全国所有的景点熟记于胸,我不自带导游技能,我们也并不是整天吃喝玩乐。第二个问题是当别人听说我是一个大学老师之后,解释我们并不能跟学生谈恋爱,并不会发生学生暗恋我跟我表白这种事,以及老师这个群体也并不是贤妻良母的最佳代表。
在长期的这种厌烦情绪中,我其实并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直到那天我被贴上了“知性”这个标签之后,我关于这个问题的任督二脉突然就这样被打通,在这个问题上,知性这个标签仿佛在power law里面的那个典型事件,启迪了我关于这个问题的关键思考。
用标签武装自己是我们几乎每一个人都不能避免的事情。从喜欢看美剧、日剧还是韩剧,到粽子是吃甜还是吃咸,在每个人都有话语权的时代,每个社会个体都迫不及待的给自己身上贴上一个又一个标签。
这些标签仿佛是一个暗号,让愿意在自己身上贴上同样两个标签的人,在相遇的第一秒就认出自己的同类,进而决定你跟这个人相处是一起去看演唱会,还是一起去登山。但是在我的思维体系里,这样的方式存在一个重大的逻辑漏洞,让我在这样的标签化的过程中,不停地抵抗这件事情在我身上发生。
那就是,不论任何一种标签,能否代表一个人?不管这个标签,是关于爱好的,还是关于性格的。
我想也许有人回答是,也会有人回答不是。
我很喜欢的一个女性作家说过一句话:一件衫,一辆车,一间屋,他们不是外物,不是别人,他们都是你自己。从这句话去延展,也许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个标签不足以勾画一个人,因为标签具有极大的片面性,但很多个标签能。这些标签组成的综合形象,就是你本人。
在每一个让别人认知,或者认知别人的过程中,标签化是无可避免的事情,心理学上对这样的从标签化到具象化的过程,有一个单独的解释,叫刻板印象。很多市场营销学和品牌理论里面,也广泛的应用了这样的原理。我们每一个人也无法逃脱这样的,通过标签被定义,然后再逐渐被了解的过程。
但更大的问题出现了,你是否愿意为了靠拢自己身上的这些标签,在行为上做一些修正呢?例如,我是否应该为了我自己身上这个知性的标签,主动放弃偶尔爆粗这件事情?你是否愿意为了自己身上的某些标签,放弃某些选择?
任何一个向标签靠拢的过程,都在有意无意中,使得自己逐渐扁平化。但我始终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及其丰富和复杂的个体,而丰沛的人生和灵魂,才有生气和魅力。
所以,也许每个人都主动或被动的给自己贴了很多标签,但但愿每个人都能活的超出这些标签的开心,和超出这些标签的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