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用网文:读书提升认知,知识改变命运
01
你有没有想过,人们究竟为什么要进行公开演讲或演示?
也就是说,公开表达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从根本上来说,答案只有一个,就是为了促使对方行动起来。
而在不具备强制力的情况下,促使对方有所行动的唯一方法便是提高演讲者或演示者的说服力。
所谓说服力,就是听众对于演讲或者演示的认可程度。
想要让听众觉得有说服力,你的演讲或演示就必须能够帮助听众解决他们的问题,也就是『与听众有关』。
那么,要做到有利于解决听众问题的公开表达,应该从什么地方开始呢?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新书《 麦肯锡公众表达课:准确发现痛点,才能有效说服 》会带给你答案。
这是日本作家高杉尚孝『麦肯锡职场三部曲』的第二部。
02
所有的问题都可分为如下三类:
① 恢复原状型(围绕如何从目前正在发生的纠纷损失中恢复原状提出建议)。
② 预防潜在问题型(现在没有发生问题,但围绕如何把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提出建议)。
③ 追求理想型(现状已经很好,但是围绕可以追求取得更高成效提出建议)。
根据问题类型不同,在演示时要选择不同的叙事方法,针对以上三种问题类型,可选择的叙事方法亦分为:
恢复原状型叙事
预防潜在问题型叙事
追求理想型叙事
根据问题类型,确定相关解决方案和恰当的叙事结构,这是根本法则。
03
如果是恢复原状型问题,那么叙事内容如下:
(1)把握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不利情况。(把握现状)
(2)根据需要将损失控制在最小限度。(应急处理)
(3)弄清楚原因是什么。(查明原因)
(4)思考如何加以纠正。(根本措施)
(5)思考对策以防止损坏再度发生。(防止再度发生)
例如,发生火灾时,现场的最优先措施是,尽可能迅速控制损失,也就是采取灭火作业这一应急措施。
这个时候不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查明火灾原因上。
在已经成功恢复原状时,提出将预防再次发生作为重要策略。
04
如果是预防潜在问题型,那么叙事内容如下:
(1)设想问题一旦出现将产生何种不利情况。(设想不利情况)
(2)查明可能发生该种不利情况的诱因。(查明诱因)
(3)思考预防不利情况发生之策。(预防策略)
(4)思考发生不利情况时的对策。(一旦发生时的应对之策)
例如,为将汽车打滑事故(预想的不利情况)防患于未然,可以更换凹槽磨平了(诱因)的轮胎(预防策略)。
“预防策略”最终只能降低不利情况的发生概率。与之相对,“发生时的应对之策”则用来在不利情况发生以后将损失控制在最小。
带雨伞是为了下雨天不被淋湿,准备毛巾则是为淋湿这一不利情况发生所做的应对之策。
后者往往容易被忘记,所以有必要提前想到。
05
如果是追求理想型问题,那么叙事内容如下:
(1)解析对象事物的优势与劣势。(盘点家底)
(2)确定追求的理想=目标。(确定理想)
(3)思考用于实现理想的策略。(实施策略)
比如,你进公司7年以来,工作从来没有出过差错,也获得了相应的好评。公司本身也十分稳定,所以你不担心自己被解雇的问题。
为此,为实现进一步飞跃,你想取得MBA(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确定理想)
你并不讨厌学习,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只是,考虑到现状,你需要离职或停职才能去海外留学,这对你来说很困难。(盘点家底)
这样一来,利用夜间和周末开班的面向在职人士的商学院可能更适合你。特别是如果是公立的,学费也很便宜,也可以更有保证。
你想尽早拿到宣传册,开始准备应对考试。听说XX大学研究生院有英语MBA课程,还能学习英语,可谓一举两得……(包含了具体目标在内的实施方案)
06
在实际的演示当中,根据不同问题类型,按顺序对问题进行展开即可。此外,还以可采用融合多种叙事方式的“组合战术”。
例如,恢复原状型叙事致力于修理损坏的事物。
不过,仅仅将其恢复原状的话还是有些消极。
通过将危机当作机会来把握,这时可以从“使其比以前变得更好”的想法出发,将其发展成追求理想型叙事。
同样的,如果仅仅是对预想到的今后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况进行预防,仍然不够积极。
可以边预防边致力于使其更为完美,也就是说,还可以将预防潜在问题型叙事发展成为追求理想型叙事。
在有些情况下,这种将不同叙事方式进行融合的“组合战术”是非常有用的。
07
要注意的一点是,问题类型的把握需要与对方或听众的认识相吻合。
在思考对方面临的问题属于哪种类型时,有时对方与我方之间会存在认知上的偏差,这时你需要让自己的判断与对方的认知相吻合。
在认定问题类型时,一旦演示者与对方的认知压根儿不在同一波段上,说服力将会显著下降,这一点尤其要注意。
例如,即使你完全确信不利情况已经明确显露出来,但如果对方完全没有这种认知,他们肯定听不进去。
在此种情况下,与其将它作为恢复原状型问题,赤裸裸地要求对方认识到损坏已经发生,还不如将其作为预防潜在问题型或者追求理想型加以对待更为有效。
这是在做公开表达时务必要重视的一点:
确认正确的问题类型是选择合理叙事方式的基础前提,而这是由对方的认知来决定的。
你能发现对方的痛点,解决对方的问题,他就会认同你,并按照你的建议行事,你的说服力就见到了成效,你的演讲或演示也就达到了目的。
这本书的后半部分还讲述了演示稿应该如何设计,个人的体态姿势有哪些注意事项,现场应该如何布置等内容,也推荐你继续阅读。
关注 水滴识穿的善用网文 :每个想法,都会发光!读书提升认知,知识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