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巧合的是,这一天也是农历狗年的最后一天,“除夕”。
“立春”和“除夕”出现在同一天比较罕见。这100年,这种“喜相逢”只有三次。分别是2019年2月4日、2057年2月3日和2076年2月4日。
中国的历法分为阳历、阴历、阴阳历三种。阳历是以太阳运动的规律为依据,一个回归年为365.2422天,分成12个月和二十四节气;阴历则以月亮的圆缺周期为一个月,积12个月为一年;
立春节气是按阳历划分,除夕属农历。今年立春是在阳历2月4日,转换为农历则是戊戌狗年十二月三十日,正好除夕和立春‘喜相逢’。
总而言之,春天来了,新的希望来了。
春节,忙活了一年,这是休息以及和家人们的团聚的时间。我们说说吃喝。
节日大桌菜大都靠男人下厨房。回乡两天,花了半天采购了大量的食材,然后就开始每日做饭做菜。
我们家,不管好吃不好吃,家里人故意说我做的菜才好吃,其他人要么说不会做要么乱整一下,这是个坑,我明白但我得扛着踩进去。
家乡的除夕是这样的:早上很早起来,还得去买到当天的土猪瘦肉,有两道包肉的本地特色菜必须用到这些瘦肉。回来后,家人一起须拎一只鸡,去墓地祭祖,然后赶回家,开始做大菜。
我们这里的年大餐是中午。小半上午的时间很赶,近12点,村里像比赛一样放鞭炮烟花宣告他们家已经把大餐做好了。上午11点到13点,各村各家不断持续的鞭炮烟花燃放的声音中开始吃上一年中最大餐。
除了每家各创的菜和特色食材外,几道家乡春节必做的菜是:红烧肉,蛋包肉,豆泡包肉,蒸土鸡,红烧鱼。这几道菜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每一家在除夕必须要做。
小时候,这几道菜是主菜,还要留下大部分用于春节期间招待客人。现在,这些菜只是一个传统,主菜一般会是其他的大家自选爱吃的特色的食材。
这样一来,小半上午会需要做十几个菜,摆满一桌才行。这场家庭大餐,会有一个主厨,1,2个助手,开起来2,3个灶,有的锅用于炒,有的锅在炖,有的锅在蒸。全家人通力协作才能尽量在12点准时完全。
为此,我在昨晚就做好了时间计划,写下了菜品的材料和加工先后顺序。从6点开始爬起来,上山祭祖,然后开始忙乱于完成这场大餐。
燃气、电、柴火一起开起来,按时完成,还要保证满足家人的口味,这真是一个项目管理,有时间有目标有质量要求。
春节,在乡村里,大概就是吃、喝。你只要曾经喝过了一次酒,那走亲访友都少不了劝你喝上。山区人民,对春节的热情,大概就显现在喝酒吃肉上面。
走亲访友,酒依然喜欢喝米酒,米烧。米酒是糯米酿制,但不是甜酒。做酒一般收完当年晚稻,初冬后开始,新糯米会加入酒曲,加入温热的老井水,封入特制木桶里深发酵,酒曲助糖化为酒精。
米酒的酒精度很难预估,酒精度就靠酒曲的量来调节,只靠做酒的经验,度数不低。发酵半月,手工挤出发酵后的水份进酒坛封存,酒水里微生菌继续转化,数月打开来就是一坛香醇的山村米酒。
挤出的米糟,混合酒曲继续封存发酵,称为酒糟。来年春天,上土灶生铁大锅,盖上特制的烧酒的冷却锅具,大火上蒸。酒糟内的酒水被液化,经过冷却锅冷凝成液,经引流管流入酒缸,这就是乡村高度米烧白酒——土锅烧酒。
乡村依然认为土法做的食品饮料才是最好的。不过,天然土法食品,却未必健康。土法制成的白酒,杂质太多。
现代化的加工厂会有严格的除醇、酸、酯、醛等不利的杂质,进行元素化验、检验。简单的说,农副产品需要选大品牌、现代化加工的产品更有质量安全的保障。
回乡还得入乡随俗。去亲友家只得随众,米酒,米烧晕得头疼,等一餐的头疼清醒了,下一餐上桌的时间又到了。
这算是年味,这就是气氛,每一年烦恼,而又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