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云端共读旁听有感
10月15日参加了新网师云端共读旁听。三个月前的7月15日曾经参加过一次。由于报名后当天外出,只是听了一部分。现在想想几乎没什么印象。但这次的共读,三个月后我想肯定会记得。
一、要求明确,组织有序。
这次要求修改群名片,改背景,并写听后感悟。这就增加了我的重视程度。认真听,积极思考,记笔记,整理,并完成听后感悟。这是任务驱动,如果没有这些要求,我想,我也许就像上次一样,听听就没事了。任何任务和活动必须在开展前提出明确的要求,即不按要求做的后果。我们的教学活动同样如此,当我们要开展一项班级活动时,一定要有明确的要求,这样孩子做起来会有自己的计划,活动实施的过程也会顺利,孩子们的收获也会很大。
二、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
发到群里的共读内容,我看了一遍,也并没有多大的感悟。蓝玫老师,李亚敏老师,郝晓东老师却给我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启示:方法可以如此多而有效。
蓝玫老师用故事加案例的方式给我们分享了她的学习。确实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内容让人百思不得其解,那讲故事就是很好的方法。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既激发了人们学习的兴趣,又让人们深刻的理解了内容。不过这得需要极高的素养,理解,思考,表达,让故事更好地解释理论的难点。比如未来的教育关指向知识向生活的迁移,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蓝老师讲了一个小男孩如何帮助洗澡摔倒后不被热水烫到的问题。我想这个故事,我三年也不会忘记。在学习过程中,蓝老师还结合具体的案例。这就需要理解知识后,联结自己的生活实际,找到自己处理这些知识的办法。理论联系实际,并在联结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行为,修正自己的行为,做到理论更好的指导实践,实践更好的理解践行理论。
李亚敏老师的提问加回答的方法让我耳目一新。原来还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学习。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还有遗留问题,更能促进深刻的思考。老师会经常对学生说:“提出问题很重要。”可作为一名教师在阅读,学习的时候很少去提问题,只是被动的接受,这样学习的实效性又有多少?更别说去查找资料,解决问题。
郝晓东老师的及时互动补充解释,以及后来的总结让我对学习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我们要从一个点切入看到整体,基于自己的知识来建构,这就是专家思维。高手之所以高,我想靠的就是基于自己知识建构起来的专家思维。
三位老师的共同之处,就是能够把自己学习的资料和自己已知的内容进行联结,能够由此及彼,李亚敏老师多次提到《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和新课标,这是知识的融会贯通,用现在知识去印证以往的知识,用以往的知识来解释现在的知识。
那除此之外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学习呢?
还可以进行对比,比如新课标的学习,我们就可以新旧课标对比,同一内容不同学段的对比……
我们还可以辩论。对于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思考点,争议点可以进行不同观点的辩论。
三、关注方法 提高效率
本次听课,虽然后面的听得懵懵懂懂,但我仍然坚信这次是有效学习。因为我学到了方法。方法应该比内容更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会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我的学习,我的工作中去,我想这就是最有效的学习。
感谢参与共读的老师们,感谢新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