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实现:从克己到自然

谁是王阳明?

一个出生于浙江余姚瑞阳楼,一出生就带着各种传说的圣人。年幼时便立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的志向,一生心向光明,却坎坎坷坷,披荆斩棘,经历官场纠葛、龙场悟道、广建书院、沙场奔走,直到最后的“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他做到了真正“诚”与“真”,把儒家心学推向了实践的高峰。

每次读过阳明先生的事迹,都会感慨当下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是多么的安定、祥和,都会为自己能成为华夏民族的一员而感到幸福!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圣贤辈出,他们如深邃天空的星星照耀着独行的我们,护佑着日日夜夜刻苦奋斗在路上的孩子们,他们看似无言,淳淳教诲其实早已经在我们的血液里、身体里,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带着圣人的影子。

《礼记中庸》中有一言:“克己,慎独,守心,明性。以克人之心克己,以容己之心容人。”修行的过程中,最难的不是做了多少功夫,也不是阅读了多少书籍,理解了多少理论知识,最难的是如何做到“养心”,而养心最难的是“慎独”。

我们每个人都终将回归自我,回归本体的清澈。阳明先生也曾认为,当回归本体独自修行的时候反而最舒服,最自在,这便是遵循天理的感觉,使当下我们很多人所没有的。

孔子曰:“克己复礼”,慎独便是在克己的过程。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两次次被拒绝后,关羽、张飞就已经没了耐性,要把他绑过来。刘备却沉得住气,跟他们二人一起,三顾卧龙岗,在门口看到诸葛亮在睡觉,便静静等他醒来。诸葛亮醒来后得知刘备在门外已等候多时,感动不已,交谈中得知刘备的抱负,才愿跟随刘备,辅佐其左右。

这便是刘备的克己。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时常提醒自己过去被吴国俘虏的痛苦,誓要打败吴国,一雪前耻。

被释放回国后,本可以忘却往事,从头开始,但越王身上流血帝王的血,骨子里的倔强令他难以咽下这口气,誓要夺回尊严和他的子民。每天睡在木屋,躺在柴草上,时常尝尝苦胆的味道,提醒自己:不能懈怠,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夺回城池。

最终,越王勾践励精图治,成功复国,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代霸主。

这是越王的克己。

当克己成为一种习惯,内心的私欲将会逐渐被清除,本心会越来越清澈,才会真正读懂阳明先生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才能让心中的一颗“圣人”的种子逐渐扎根,成长。才能做到“每临大事有静气。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现代人常困在“躺平”与“内卷”之间,或许正因缺少这种“从克己到自由”的修炼。如果能将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在动力,或许能在浮躁时代,找到自己的“不动心”与“大自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