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化,并不是黑化肥会发灰的黑化。
初中物理有一个概念,叫液化和气化,分别表示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和液体变成气态的过程。
总有同学记不住。因为三态间的转换涉及到六个名词,除了熔化凝固他们本就知道外,其余四个容易搞错。
其实物理化学甚至数学的很多概念,都是翻译而来,翻译的好坏会影响理解,现代汉语的变迁也会影响理解。
于是组词,通常我会举石化,当然不是中国石化,而是众多爱情故事里那种不要回头偏要回头最后无一例外的石化。
石化,就是变成了石头。
液化,就是变成了液态。
气化,就是变成了气态。
那么黑化,就是变成了黑态。
然而世界并非非黑即白。还有灰,有的是灰。
所以当我们说一个人黑化的时候,一定是指一个好人变坏了,而不会是一个原本灰色的人,变黑了。
灰里本来自带着黑。
还记得清明假期西瓜生病,我在昆明出差,买了当日最晚的飞机赶回去。中间想给她带个什么礼物呢?于是到周围的商场逛了一逛。居然有家独立书店。挑了两本儿童读物给她。其中一本,叫《变变变》,是《点点点》的姊妹篇,讲颜色的叠加,甚是有趣。大人小孩都可以找来一看。
红➕黄是橙,黄➕蓝是绿,蓝➕红是紫。所有的颜色加白色会变浅变亮,所有的颜色加黑色会变深变暗。而白色,➕黑色,等于灰。
可见黑白是可以相容的呀。
但为什么我们从未听到灰化,而只有洗白和黑化一说呢?
二元论一直主宰着人类的一般认知,而光的波粒二象性则显示了这样的认知是多么浅薄。及至概率波的发现,基本上是一种颠覆性的认知了。受制于认知局限的我们,还要用局限性的认知去指导行为,可怕可怕。
所以黑化的起源,可能还是在于认知偏差。所谓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也是因为非0即1的认知模式。所以所谓的黑化,在极白的眼里,应该是接受了所有的黑进入自己的道德认知里,所以才可以肆无忌惮的黑下去。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等等如此类的典故,均表达着一种绝望的价值观。是极白黑化前最后的挣扎。那么为什么,他们不能只是变灰?
可能是因为灰色,无法指导行为。
灰色,是连续的没有边界感的颜色。
白多一点,是浅灰,黑多一点,是深灰。但你看不到明显的界限。
另外我们还经常用一个词汇,叫污点。形容纯白的底色上沾上了一个黑黑的小点,还经常被称之为,一生的污点。
其实只要把污点涂匀,只要浓度不是特别好,就是浅灰了么?所以为啥要始终要他保留在黑点不相容的状态呢?
听听陈亦迅的这首,baby song,可能会治愈吧。
《baby song》
你的眼睛 像颗水晶通透
里面有一个无穷无尽的宇宙
小小的你 在你小小的梦里
把我所有大大的事情
都吹进风里
我为我将 对你撒的谎先跟你道歉
当你发现黑白不是那么的分明
世界 不是那么的公平
别太失望 我讲的是个梦想
不用太听我们的话
不要让 任何人告诉你
你该怎样对待世界
或它该怎对你
要跟现在一样随心
让你的眼睛和心依然纯净
可惜 世界不及你好
原谅我们 我们都还在找
而时间它只负责流动
不负责育你成长
不过你只需要 倾听
倾听你的心
你的眼睛 像颗水晶通透
里面有一个无穷无尽的宇宙
小小的你 在你小小的梦里
把我所有大大的事情 都吹进风里
都吹进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