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略)
[白话文]
(公元前169年)夏,六月,梁怀王刘揖薨,无子。
贾谊又上书说:“陛下如果还不抓紧制定控制封国的办法,如今的形势,诸侯王传到第二代、第三代,就已经骄恣而不受控制,豪植势力而自大自强,中央政府的法令没法推行了。陛下和太子能够依仗的自己人,唯有淮阳王刘武、代王刘参是陛下的亲儿子,太子的亲弟弟。代国北临匈奴,与强国为邻,能保全自己已经不错了。淮阳国呢,和其他诸侯大国比,不过像脸上的一颗痣一样小,正好引诱大国来吞并,而没有力量压制别国。如今权在陛下之手,而自己亲儿子的封国,只能成为诱人吞并的鱼饵,这规划设计得不对吧!
[点评]
这才是汉朝第二代(刘邦子侄辈),诸侯的形势已然危及中央,而中央所仰仗的最亲的诸侯只有两个,将来会是如何?所以,汉初的分封同姓只是解燃眉之急的饮鸩止渴罢了。
以臣愚计,不如将淮南的土地全部划给淮阳国。再给梁王刘揖选定一个继承人,把淮阳北边的两三座城与东郡都划给梁国。陛下如果认为这样不恰当,可以把代王迁为梁王,梁国都城也迁到睢(sui)阳。这样,梁国的国土,起于新郪(qi),北到黄河。淮阳国的国土,包括陈县,南到长江。这样,就算有诸侯大国心怀异志,也会被这种形势吓到,不敢妄为。梁国足以拒抗齐、赵,淮阳国足以禁制吴、楚,陛下可以高枕无忧,山东平安无事,能保陛下和太子两代平安吧!如今天下太平,只不过是因为各诸侯王年纪都还小,数年之后,陛下就会看到会发生什么了。想当初,秦国日夜苦心劳力,要除去六国之祸。而如今呢,陛下大权在握,一切可以按自己的意思办,却高高拱手,自己培养出六国之祸,这真不能说是明智啊!即便终陛下之身,能平安无事,但是您已经种下祸乱之根,还熟视无睹,不做决断。陛下万年之后,将天下传给老母弱子,将使他们不得安宁,这,也不能说是仁爱吧!”
皇上于是听从贾谊之计,迁淮阳王刘武为梁王,北边的边界到泰山,西边到高阳,有四十余座大县城。
过了一年多,贾谊逝世,年仅三十三岁。
[点评]
贾谊,汉初最清醒最有远见抱负的政治家,可惜英年早逝。
贾谊是中国历史上五百年一世出的大才之一,就像诸葛亮自比为管仲、乐毅,唐代的陆贽,和宋代的苏东坡,都以贾谊自比。当时的人,也以“当世贾谊”来称诵陆贽和苏轼。
贾谊尽管年轻,但却有经天纬地的远见卓识,而且才华横溢,文采飞扬。他的见识和气魄,不仅远远超过了朝臣,而且也超前于文帝,所以之前"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兴礼乐"的建议,未能为文帝采纳。
文帝深爱其才。但是,文帝对他有多喜爱,大臣们对他就有多嫉妒,“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之论,正是他们对这个年轻人所谈论的超出他们想象的国本大事的嫉妒和不爽。汉文帝本打算提升贾谊到公卿之位,大臣们都反对,于是皇上对贾谊也疏远了,不用他的意见,也没有留在身边,任命他为长沙王的太傅。
贾谊被排挤,抑郁而终,是国家的重大损失。而贾谊之死,年仅三十三岁而已,这也是他的性格弱点。他若能心胸开阔,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以待天时,三十岁以前的磨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领导者要从中学到的教训是,每个人都受他人影响,无一例外,身居高位的人,对此要尤其警醒。不是注意自己不要受影响,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不能有这个自信,而是要注意选择自己接受什么人的影响。文帝对季布的一召一罢,是受人影响;对贾谊的疏远,也是受人影响;能接受张释之的执法公平,那是受张释之影响。所以史书上匡正君王,始终强调六个字:“亲贤臣,远小人。”不是自信一切按自己的判断,因为你判断不了所有事,而是要谨慎的选择我接受谁的意见。
人生进步两件事,读书和交友,选择读什么书,和选择交谁为朋友,不能随便盲目读书,不能随便跟什么人消磨时间,因为选择书、友,就是选择接受谁的影响,这是每个人都要给予最高度的重视的大事。
[华杉先生评论]
贾谊格局宏大深远,而文帝格局太小。贾谊最早提出“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兴礼乐”,这是为万世开太平的大计,文帝对此完全没有想象力,不仅不听,反而受其他嫉妒贾谊的周勃、灌婴等老臣影响,把贾谊贬到长沙,做长沙王太傅,后来又调到梁国,做梁怀王太傅。
贾谊又建议分割大封国,大量增加小封国,避免诸侯坐大,危及中央,这样让国运绵长的中计,文帝还是对贾谊眼里已经非常危险的形势熟视无睹,无所作为。
最后,贾谊再建议壮大梁国和淮阳国以牵制吴、楚、齐、赵,这是保两代平安的小计。这回,文帝终于听从了。
这就是贾谊,大计开万世太平,中计保国运绵长,小计也管君王两代平安。
之后的历史进程,完全按贾谊的预测发展,文帝确实是“高拱以成六国之祸”,在他身后,发生了七王之乱,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全部造反。而拼死抵挡住叛军,为平叛赢得时间和战机的,正是贾谊预先安排的梁国,梁王刘武。
大计不听,小计可从。主君对待谋臣,往往就是这样。因为大计他理解不了,看不出做了这事能怎么样,又牵扯太多,觉得麻烦,所以不能决断。但是呢,又觉得你这个人确实有才,确实不错,确实应该听你的,一些比较容易的小事,可以听你的办。
幸亏文帝听了贾谊一个小计,办了一件小事,否则真不好说了,吴王刘濞,可能就成了明代的燕王朱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