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满街粽子飘香的端午节。
超市里早早打起了“万水千山粽有情”的招牌,各种馅儿的粽子争相上市,和着冷柜里的飘飘仙气,搔首弄姿,乱抛媚眼,仿佛招着小手在说“来吃我呀~” 看得做为吃货的我眼花缭乱,心动神摇,垂涎欲滴。
正当我站在柜台左右为难时,旁边促销的柜台上,伴随着咕嘟咕嘟的热水沸腾声,现煮的粽子出锅了。粽子的香味铺面而来,把我的思绪带到小时候。
记得小时候,每次一到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家必备的传统活动。那时的市面上卖的还大多都是传统的白粽。老爸买粽子回家,老妈接过粽子,剥开它深绿偏黄的外衣,把莹白如玉的粽子肉,翻倒到白瓷盘上,淋上自家产的蜂蜜,分给我和妹妹一人半。老妈说,粽子性凉,小孩子只能吃半个。小小的我一边用勺子挖着粽子塞进嘴里,享受着清香甜美的蜂蜜和细腻粘软的糯米在嘴里跳着双人舞;一边暗暗祈祷,希望快快长大,然后可以吃一整个粽子!现在想来,那么小的我就有成为一个吃货的梦想了啊。
后来渐渐长大,我惊喜地发现,端午节我不仅可以吃一整个粽子,能吃到的粽子品种也越来越多啦~
北方小镇里卖的粽子大多是红豆馅儿的或是红枣馅儿的。
红豆馅儿的粽子又包括原味红豆粽、蜜制红豆粽和豆沙粽三种。蒸好的原味红豆微甜,保留了红豆特有的香味,颗粒感分明;糖水焖煮的蜜豆在继承了原味的优点的基础上,比原味更甜一点;豆沙虽然失去了红豆的颗粒感,但胜在更加细腻香甜。
红枣馅儿的粽子则分为原味枣粽和蜜枣粽两种。原味的枣粽大多选用家乡灵宝产的大枣,肉厚核小,甜度高,枣香浓郁;蜜枣则枣味偏淡,甜度偏高。
大学期间,一个朋友端午回家后带来了家乡特色粽子,不同于我平常所见的三角粽,这种粽子是扁平的长方体的形状。更神奇的是,里面居然是黄小米配蜜枣的内馅儿。试吃以后发现它的口感黏韧清香,别具一番风味。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除了糯米主馅儿以外的粽子。从此为我打开了粽子新世界的大门。
后续又尝到了五谷杂粮做主馅儿的杂粮粽。
渐渐发现,地域不同,物产不同,各地的粽子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人们包粽子的材料上。粽叶大多随地取材,北方用的是江边的芦苇叶,南方用的是山上的箬叶,云贵高原用的是悬崖边上的粽巴叶,还有桂竹叶,月桃叶,芭蕉叶,荷叶,笋壳等等。
粽叶的形状不同,粽子的包法就不同,包出来的粽子形状也不尽相同,有三角形的,四角形的,塔形的,锥形的,不尽相同,但大都玲珑可爱。
粽子最大的不同还是在口味上。根据地域基本划为南咸北甜。
我是一个地道北方人,但我更是一个具有探索精神的吃货。第一次尝梅菜扣肉馅儿的咸粽子就被它惊艳了。梅菜干的咸香,扣肉的肉香,都浸透到了每粒糯米的芯里了,意外的好吃。
后来的日子里,我又尝到了不少传说中咸粽。蛋黄鲜肉粽里,蛋黄咸香,肉肥而不腻,配上糯米的粘软清香,不愧为肉粽里的经典品种。板栗排骨粽里,板栗糯香,排骨入味,和糯米是另一个经典搭配。还有腊肉粽,肥瘦相间的腊肉有特色的烟熏风味,和糯米也是意外的搭配。
听说咸粽大家族里还有以菜入粽的东坡肉粽,蜜汁叉烧粽,还有腐乳粽,泡椒粽等奇特品种。贵州还有一种糯米和糯米草灰拌在一起的灰粽,客家还有咸水泡糯米的咸水粽,和碱水泡糯米的碱水粽,各有千秋。听着都想到各地去挨个尝尝啊!
如果甜粽是北地古道热肠的红衣女侠,热情豪爽,心思细腻,那么咸粽就是南方剑胆琴心的青衣文士,风度翩翩,有颜有料。甜咸粽子之争,就是二人的江湖之争。奈何二人都是家学渊源,武功高强,实在难分高下。
传闻中,潮汕一位有大智慧的高人发明了双拼粽,一半甜,一半咸,解决了这个世纪难题。是啊!与其在甜粽、咸粽中摇摆不定,左右右抱,岂不快哉!
感谢祖国的大好河山,孕育出这些风格迥异,千姿百态,却又同根同源的美食。感谢所有为我们现在幸福安定的生活做出的贡献的前辈同志,让我们有了为甜咸粽子大战十页的底气。幸福并感激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