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乡愁 难忘的“双节”
作者:江波渡(李府钟拜读并转于紫禁城)
今年(即庚子)2020年,十一与中秋在同一天相遇了。
这是极为少见的,据说百年一遇。我的印象中,上次这俩节日碰到一块,已是40年前的事儿了,好像不是1980年就是1981年。因为那时我正好在红梅中学读书,班里有个姓赵的同学写了一首庆祝“双节”的诗,班主任袁为清老师在全班声情并茂地朗读了一遍,里面有句话说:国庆巧逢中秋。
今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飞来疫情人胆颤“搅得周天寒彻”,现在还在国外疯狂。这场疫情深深地教育了全国人民,也让大家感受到了“风景这边独好”,感受到了在中国生活的幸福与安康,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这次双节,大家说,中秋节、国庆节,简称中国节。
这次节日我回久合垸呆了几天。本来计划要和在广州实习期满的宝贝女儿一起回老家的,结果她们接到东北师大的通知要提前返校。 回家数日,乡情满满,感动满满,期待满满。
(一)
我们石首是个不大的县级市,人口总共才67万。但别看太小,可这里的生活水平、消费层次却高得惊人,有人说是:小武汉。
一到逢年过节,石首一派热闹景象。从城区到乡下,到处都在”耳闻目堵”,堵车那是自然。特别是外地车一下子蜂拥而起,主要是粤字头和鄂A的车,辆辆争先恐后,处处“怨家路窄”;并且不少是好车豪车。
这次从西安来个军校同学夏玉平,到石首预定宾馆,几乎家家爆满,无一空房投宿。后来几经周折,才勉强到偏远乡间的六虎山庄去吃住,并且也只订到了一个套房。
这个双节,结婚、祝寿等办喜事的特别多。一是这大半年新冠疫情,把今年以来一些该办的酒宴都耽搁了;二是这个双节休息8天,石首的在外人员能回来的基本都会回来。
在武汉当老板的战友刘永新提前五六天就回石首了,一天要吃一到两个酒。吃酒的份子钱也是不菲的,乡下的百客情,就是一般的熟人、普遍的朋友,上500元才拿得出手,至于关系铁一点的、算得上亲戚的,那在数码上的讲究就更多了。
石首有名的饭店,这段时间天天桌无虚席。稍微上点档次的,必有两道菜:一个是笔架鱼肚,一个是野生甲鱼,每个菜至少在千元以上。石首还有个习俗,谁请客,桌上
每人发一盒烟,一般都是黄鹤楼1916,每盒100元,不管会不会抽,见人有份。这样一算,一桌饭没个五千元打底下不来,如果还要喝点好酒,那就更不得了了。
还有房价。石首城区新的楼盘,平均价在5000左右。比一些地级市的还要高。三哥前几年在石首江南府买了个电梯楼,一百多一点平米,花了56万。
大家捋了捋,石首的消费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第一,经济社会确实发展了,手头宽余了;第二,这些年在外地(特别是珠三角)创业的,不少成了大腕,他们逢年过节回老
家,常常一掷千金、一掷万金,带动了石首的消费;第三,家乡的人重感情,对情面看得特重,宁可自己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也不能在人情上丢面子。
(二)
这次回家,有幸和原来西江小学的老师们聚了一次。长一辈的有:明先老师,瑞华老师,金培老师;兄长一级的有:海忠老师,连中老师,赵琦老师,昌品老师。帮忠
老师、仁君老师因身体原因未能参加,殷家洲的邹先富校长、袁家荡的万德才主任也特邀赴宴。
我、坤生、王敏(王金培老师的儿子,不是后面那个王敏市长)这几个在广东工作的共同张罗,王敏做东,后来坤生又单独的安排了一次。大家其乐融融,格外亲切,相互之间讲起了许多往事。
当民办教师实在不易,有个电影《凤凰琴》,对此进行了十分真实地刻画。好在后来有了政策,西江不少老师转了公办。现在他们中不少退休了,大多就住在堤边久合乡
中学的教师楼。席间,我敬了各位老师一杯酒,对老师们的祝愿我说了8个字:开心快乐,健康长寿。
总之,西江小校两年多的教师经历,让我刻骨铭心。因为,这里是我走向社会的第一站,是我思考人生的起点,是我挥之不去的记忆。
前段时间我曾写了一首诗《36年前西江》,以抒发内心情感:
你往脸上涂着威严有才,
生怕四十几对目光;
窥到青涩心虚的底牌。
冒出一个问号,
引发三桶水与一桶水之猜。
不想一够黑板,
还未收尽的“蛋黄”现了出来。
娃娃们并不好对付,
尽管他们鼻口常有蚯蚓出没;
一个刁钻的举手就得浑身解数,
多想变成掐住孙猴子的“如来”。
于是,
你拎着三只桶恶补;
原来好多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
多亏有根救命稻草即教师用书,
原来看似简单却并不简单;
难就难在怎么让饺子出壶“成菜”。
原来,拿着教鞭还这般讲究;
好在画瓢有葫芦,概莫能外。
娃娃们喊你老师您好……
你喊老师们老师请教。
娃娃们照你的调子读书、朗诵;
你照老师们的样子教书、育苗。
明先校长,
板正的脊骨铮铮。
嗞嗞抿酒,
夹杂着军人的膛音。
吼一嗓子,
全场鸦雀无声。
金培主任,
教导处金牌代言人。
校长的绝妙搭档,
一上任便届届历任。
再劣质的笔墨纸砚,
在他腕下也会寥寥传神。
帮忠老师,
金丝镜与睿智辉映;
尖头皮鞋照亮人影,
他站立之处便是圆心。
一串淡雅的烟圈,
升起有节奏感的旁征博引。
仁君老师,
脸红的假象常常罩着酒缸。
解方程式时是走台的腕,
总从寝室里飞出哆来咪的流行。
那直拍侧身的发球,让对手发慌;
从不放水即使吃了冰棒。
连中老师,
超越履历的老成持重;
从无阴晴圆缺的一乍一惊。
也察觉不到喜怒哀乐的暗流涌动,
领衔的升学率之高,揭秘他且看那不眠之夜的台灯。
赵琦老师,
浪迹天涯的文学孤影。
那独特、冷峻与犀利;
全裹挟在方格里驰骋。
平日只剩下,
那大方无隅的随和无忌与温顺。
钦莲老师,
天生钟此情;
乐此不疲耕耘。
把职业做成事业,
把专心做成爱心。
不声不响中的岁月里,
收获了满满的崇敬。
刘胡老师,
飘海飞丝香气的额下;
是南韩整容术的五官标本。
高中的善男信女,
从他俏皮的描绘中走来;
成了大家闲时的佐料,“开荤”。
昌品老师,
细胞中灌满了朝气和梦;
时下青年才俊的参照标准。
西小自行车队的火炬手,
再鲜猛的后生;
与他一搭即沦为陪衬。
娃娃们喊你老师,
你喊老师们老师。
你给娃娃们一桶水,
老师们给你一片天。
沙子、鹅卵石和水泥;
让一茬茬嫩泥腿子,
蹬过江波渡的河面。
冲出风雨和荆棘,
年轮转过35圈。
西江那片青涩地啊!
童音的唧唧喳喳总在脑海里浮现。
那些黑白的故事披满了青苔,
唯有树林子不甘寂寞,在摇摆的风声中岁岁年年。
(三)
我们久合烷乡,是石首的唯一之乡,其他都叫做“镇”了。总算留住了乡愁,真心希望久合垸乡永存!这是我们永远的记忆。
久合垸三面环水,闭塞,落后,同时又很纯朴,厚道。不仅从未走出久合垸的人这样,我们在外打拼的久合垸的人也都是如此。这是一种地域的秉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乡里两任书记:罗霄、刘娟,都是我的好朋友。这次,乡里的书记乡长召集我们久合垸在外人员聚了一次,罗霄书记(现为荆州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局长)也专门从荆州赶回
来了。这次相聚,浓浓的乡情,浓浓的亲情。大家很高兴,喝得很尽兴。
广西柳州湖北商会会长杨燕萍,是女同志。当会长那可不是一般之人,不仅自己会做生意,而且还有很强的联系能力。一打眼看上去,杨会长就是社会活动家的料,能言
健谈,人脉广博。酒量大得惊人,一举杯就是干杯。
在贵阳发展的赵奇,保合村的,久合垸乡驻贵阳流动党支部书记。名如其人,确实是奇人,贵阳老乡圈中的大哥大。高高的个子,宽大的身板,爽快,利索。
在杭州发展的廖庆灯,虾子咀的,比较文静,但从他走过的足迹看,也是一个阅尽沧海桑田的人。2010年投资4000万到乡里建葡萄园、建农庄,因各种原因最后全赔了,
但他毫无怨悔,继续打拼创业,以感恩之心为家乡做贡献。
他们从偏远的农村走出去,一路披荆斩棘、奋勇争先,同时又时刻不忘感恩家乡、回馈故土。这种品质,是我们久合垸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他们只是我们乡的一
个缩影。只要有这种精神在,久合垸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四)
这些年,石首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城乡面貌一年一个样,政风民风也越来越好了。
去年石首长江大桥的通车,圆了石首的百年梦想,打开了一条通往外界的宽阔大道,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
这两届的市委市政府,充满朝气和活力,干实事,重民生,有闯劲。现任的书记,能力强,形象好。名字也起得好:石必成,微信名叫“石首必成”。似乎天生与石首
有缘,前几年当市长,去年当书记。我俩挺谈得来,每次和他在一块聚,总有扯不完的话题,包括我们之间的微信互动,能够感受到他那种发自心底里的信念、激情和真诚。
今年新冠疫情隔在老家几十天,听到民间对他的评价都是很不错的。十月二日晚上,他约我和几个战友小聚,我代表大家讲了4句话,我说我们看到了“四个坚强”:一是,透过这次新冠疫情斗争,我们看到了石首市委市政府在重大考验面前的坚强领导;二是,透过市里领导高频率地南下珠三角招商引资,我们看到了石首市委市政府一心一意
谋发展的坚强举措;三是,透过这些年抓精准扶贫等一系列工作,我们看到了石首市委市政府亲民、为民、惠民的坚强决心;四是,透过这几年班子的调整特别是今年几个
干部的提拔重用(李平副书记提到荆州开发区当主任,陈良常务副市长提到松滋当市长,这是很不容易的),我们看到了石首市委市政府团结奋进的坚强集体。现在又来了一
位新市长,叫王敏,81年生人,比我小一轮。很帅气,也很有才干,也是石首发展的希望之星。
一个地方要发展,一把手至关重要。这次节日也和张远梅书记聚了一下,那两天她正好在石首休假。王敏市长做东。远梅在洪湖当了几年书记,属美女系列,更是女中
豪杰,今年初她提拔到荆州任常委了。民间说,洪湖不太好搞,但远梅书记却搞得风生水起。洪湖遇到了一个好书记。于是民同又说,洪湖水浪打浪,过去有韩英,今天有
张远梅。我跟她开玩笑说,你是现代版韩英。
(五)
这次回老家过双节,聚会的推杯换盏,成为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在家没吃上几顿饭,等要动身离家的时刻,才猛然察觉,原来还有好多话没和父母唠叨。
我们三姊妹参的参军、求的求学,都很早就离开了家门。后来,我们家和三哥三嫂家共同搬到了乡里统一规划的移民新村,因为几个子女都在外地工作,父母便与三哥两家合起来盖了一栋楼房,一家一半,共用一个楼梯。虽然算作三层,但都是单间,每层空间又小又窄。并且房子紧挨团江公路,车来车往,昼夜不停,太闹了。我们几个子女都想找个安静的地方盖个大一点的房子。十年前,罗霄局长在我们乡当书记时,我就找他弄过宅基地。但父母一怕用钱,二是感到新的地方太静,左邻右舍不熟悉,住不习惯,就没同意。后来,只好把老房子重新装修了一下,二三楼靠公路的窗户换成了断桥窗。我原先始终不太理解,觉得住的地方越静应该越好啊。在城市呆了这么久,总感到还是静一点好。这次,我对这个问题又有了一些新的看法和新的感悟。
女儿在东北师大读研究生,今年7月11日来广州实习。我俩一起有说有笑共渡了70天。她返校后,我突然觉得房子里空落落的,没声音了,非常的寂寞,孤独,惆怅。这样的感觉,对我来说还是平生第一次。
我隐隐地觉得,人越到岁数,越怕孤独。闹中取静,是很多人追求的,但这个静是“闹”中的静,它的大背景是热闹的“闹”。如果是绝对的安静、宁静、沉静,会把人憋疯的。这次新冠疫情就是一个有力例证。
《百年孤独》有句话:“生命从来不曾离开孤独而独立存在。”它揭示了一个道理,人生的本质是孤独的。实际上,我们很多人这一辈子何尝不是在排遣孤独、驱赶孤独。对父母,我似乎一下子理解了许多。静下来想想,每次回老家,自己很热闹,却把父母凉
一边了,想必他们内心一定会有很多的孤寂。他们一定很希望我们子女们能像小时候那样,缠绕在他们膝前,东拉西扯、天南海北、问这问那,尽管大都是昨天的故事、重
复的话题。这应该就是所谓的天伦之乐吧。
但是,我们没有想到这些,自然也就没有做到这些。而他们也没有任何的怨言和不解。现在,他们对我们说得最多的,浓缩起来就是一句话:“少喝点酒,注意身体。”无论何时何地,作为父母,最关心的恐怕就是子女们的健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