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第一周的三个选题,突然发现每年的母亲节都在无感、有感中渡过。最终抗拒而又坚定地选择了母亲这个命题。内心虽然抗拒,但也知道自己一直想要理清这个角色,这个人物与自己的联系。
母亲,于我总是模模糊糊,似近似远。出生三个月至三岁,我与母亲的直接联系是个空白。九岁到21岁之间,相聚的时间能凑满十几个月吧,仅靠的是每月的一封信和偶尔之偶尔的包裹。之前一直心大,但不知何时回头一望,才知此生母女缘分真真的有限。
母亲好学,乐观,节俭,不擅女红,做的饭也仅是能吃而已。她的好胜要强却是非常鲜明,使我应该或多或少有受影响。虽然和母亲聚少离多,但很奇怪从未有动摇过“我妈妈很爱我的”这个信念。要分析的话,应该是虽然她不在身边,但我依旧很快乐,生活没有受影响,时常还是能够感受到母亲疼爱的缘故吧。如此想来,真要归功于我的父亲、母亲了,虽然他们彼此之间是孽缘,但保护了我,让成长路上的我一路happy!
在与母亲的书信往来中,她时常能敏锐地感受到我的情绪,虽然一来一往等我接到回信时早已事过境迁,但我想多少还是有益于我的。现在想来,彼时的我是一直期待着能和她相聚,所以一直都是从正面去看待所有的一切。与母亲的相聚一再推迟,直至我大学毕业。待我打点好行装,却发现与父亲的分离让我心疼和万般不放心,然还是毅然奔赴和母亲的相聚。
万事开头总是美好的,更不要说我期待了多年的和母亲的相聚。然,一声叹息,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到张爱玲和她母亲之间的恩恩怨怨,我们有着不同的相似处。
彼时,才开始慢慢揭开美好的面纱,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和母亲的各种差异,或者说很多无法逾越的鸿沟,小到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衣着打扮,大到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这一切让我措不及防,只想逃离。在磕磕碰碰中渡过了几年直至我谈婚论嫁。一直无法释怀的是,为婚礼忙碌的自己没有坚持让母亲去定做一件婚礼的服装,她是穿着黑灰色的羊毛裙来参加我的婚礼的,总觉得颜色不适合婚礼,特别是母亲这个角色。是的,母亲只是来参加了我的婚礼,之前和余下的都和她没啥关系。没有小说里或者看到的别人家的千叮咛万嘱咐,没有,真的一点都没有。现在想来,和母亲相聚时的母亲也一定很不习惯我这个女儿,所以才能有之后的泰然处之吧。嗯,是的,我们并不了解彼此。
书信往来的、概念中的母女很美好,现实相伴的、真实的母女很可怜,因为时光匆匆,从不等待。待再会时,你已不是牙牙学语的娃,她也不是牵着小手的那个娘。
慢慢地接纳,慢慢地释怀,慢慢地老去。。。只愿,你我余生都美好,来生,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