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级历史文化学院 段茹艺 18254869104
读完此文,我理解到
皇权本身是由武力取得,是有为的,而在“天高皇帝远”的运作下,在百姓心中皇权变得无为,甚至忘记皇权出身武力,两千余年的人民要求自由平等的呼声微弱,“暗淡了民权”。这其中的运作,包括真命天子下凡的神话,应天顺人的典礼。通过皇帝的神化,使得百姓对皇帝千依百顺,服从在皇权之下,也就是说,在“天高皇帝远”的暗示下,百姓的困苦归咎于“天高”的距离,天子是神明的,因此不能体察民情被归咎于“上情不能下达,下情不能上闻”。百姓一旦遵从这个逻辑,即无意识中认同“天高皇帝远”的说法,那么猛于虎的苛政,全被归罪到地方官僚的作威作福、欺凌弱,而帝王没有办法,因为“鞭长莫及”,从而也就形成了这样的行为:要么因为皇权神圣,无条件忍受,要么全是僚属的错,与神圣的皇权无关。
这样看来,皇权是无为的,但从另一方面看,皇权又是受到以暴易暴的威胁,皇权既从马上取得,也能被马上夺走,即便皇权与士大夫是利益结合体,一旦皇权过于横暴,士大夫也能诉诸暴力推翻皇权,以暴易暴。因此,从这个逻辑来看,皇权变成了无为和有为的结合体。
我还联想到,“天高皇帝远”同时也是个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谚语。这个谚语在流传中除了本文作者的理解,还有一种意思,即凭借地区偏远而无法无天的意思,清代的吴趼人在小说《糊涂世界》里写到,“要论这个省分,又是天高皇帝远的地方,怕什么呢”,就是这个意思。而按本文观点,从秦始皇开始,皇帝就有意无意把皇帝的面目神圣化,老百姓只要能安安稳稳过日子,能避免冲突就避免冲突,能不反抗就不反抗。对这句谚语的不同的角度分析,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