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故事:说,中国古代的时候,有一个人想求得冥想之法,于是辗转寻得一得道高僧,向之求教。高僧问他:汝来之路上,有何所见?该人回答说:一头毛驴横躺在大路中间。高僧说:好,那我就借此对你测试一下,如果可以做到我所要求的,便授你冥想之法。人应之。高僧吩咐这个人坐下,让他尽最大的努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将那只驴子的记忆从脑子里清除出去。一个时辰之后,这个人发现,不但无法将毛驴的记忆从脑子里赶走,反而是越要从脑海中将这只驴子的记忆清除,记忆反倒变得越来越清晰,久试无果,无奈作罢。他悻悻然来到高僧禅房门外,说出自己的不能,并为自己没有慧根而感到沮丧万分。高僧点化他说:你只看了驴子一眼,可用了一个时辰的时间你还不能把它忘掉,可见如果你要将脑海中记忆的从小到大那么多的东西去除,更将难若登天。但,这一切都可以做到,前提是你的路径要正确。要放下这些重负,一定不要抱着试图摆脱它们、与自己的欲望抗争、或者试图解决它们的心态;你需要做的,反倒应该是放下它们、忽略它们,它们最终会慢慢地、逐一地自行离开。
一个理性之人的人生道路,本就是一个由勘破、放下到自在的过程。交易之路,或者你愿意将它定义为投资或者投机之路,同样也是如此。
从1992年入行开始做交易,尝遍内盘外盘的股市、期市、汇市、大宗商品和其他衍生品种交易。回而顾之,去年中旬以前的16个年头里,我的一切行为无时无刻不是在“勘”市场的奥妙、“勘”自然的奥妙、“勘”人类的奥妙。虽“破”之已久,但那瞬间的顿悟,进而进入“放下”的层级,迄今仍一年未满,可见个人秉性的愚钝。最近许多人类科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在智商上的区别并不很大,而成功的人生(此处强调是成功的人生,而不是阶段性体现的事业成功)并不来源于智商,佛教所讲的涅磐之“定”、菩提之“慧”,以及道家所重的那个“融”字,才是重要异常。要知,聪明易,糊涂难,由聪明到糊涂那觉悟的刹那更是难上加难,这个过程就是由“勘”到“破”,由“破”再到“放下”的过程。此“糊涂”非彼糊涂,知天命者自可辨别。这冗长的交易求道之路中,通过不断的沉浮、累积、思考和感悟,逐渐走进了相对长期平稳盈利的殿堂,但仍不免还有错误发生(我此地所指的错误,并不是对市场方向判断的错误而导致的亏损交易,而是指那些错误的交易行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我盈利和致我亏损的,是形成已久并深入骨髓的之前个人交易理念的核心------“审势夺时”。这一“审”一“夺”,虽然是建立在对市场已然相对“勘破”的基础上,但还是没有走出预先于市场进行推测的圈子,还是没有能够从内心深处“放下”,放下自己对自己认定的所谓优秀和聪慧,没有放下那一份对奥妙市场研究的痴迷。
半年前的某日,自省禅定,认真对自己的定位进行重新得审视。我,到底是一名交易者?还是一名分析者?答案显而易见,我以交易为悟道媒介,当然是一名交易者;我以通过交易达到管理资产长期平稳盈利为终极追求,当然更是一名交易者。好,那么一个交易者,他的行为初衷或者交易终的是什么?是平稳盈利。而不是要搞懂市场中一切非线性的诡异和瑰丽。市场多彩缤纷、奇幻奥妙,我们总是不自觉中被她复杂而看似无序的非线性部分的特征所吸引,探索市场奥妙的过程有如探索神奇的宇宙和自然,在变化无穷的未知和不确定中享受探索的无穷乐趣,忘记了一名交易者、一名担负着众多信任的基金管理者,“平稳盈利”的目标和责任。如果我是一个作为国家和企业智囊的经济学家,那么,探索市场线性和非线性矛盾统一的奥妙、尽可能详准并最大正确概率地给出可行性经济预判自然是我的工作和追求,未雨绸缪是责任所在;如果我是一名金融行业的策略师、分析师,探索市场趋势、方向、理性价格、合理价值、定位区间位置当然也是术业专攻,客户的需求导致最大正确概率的答疑和指导是你职责所在;但作为一名交易者,一名资本管理者,放弃那些非线性部分的研究,耐心等待那些市场线性部分特征的出现,在纪律保护的前提下,如何用有效的资金管理方法,在考证过的概率支持下,将线性部分的风险最小化、利润最大化,才是我的术业和专攻。禅中有语:我并不是为了改变自我而改变,我是因为完全了解自我而改变。是为然也。
传统教育体系下的我们,总是习惯了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去对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但是,问题,往往是不能被彻底解决的,它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被得以控制。而且,即使是某一个问题被相对彻底的解决了,我们那被医学界称为“蛮横的暴君”的左脑,为避免它的失业,也一定会因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问题”的特性,再为我们创造出这样那样新的问题来。所以,新混沌理论学说说的好,我们对于左脑的应用,应该侧重其培养习惯性的行为功能应用上,而控制其解决问题、制造问题的功效。有人会问:那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已经出现的问题呢?佛说:放下它们,忽略它们,它们终将自己走开;混沌说:创造一个新的问题,凌驾于原来问题的级别之上,让原来问题的重要性降低,使原来的问题不成为问题;“一气化三清”的老子说:融入无需解决,无求无不求,无为无不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人生的不同阶段,不同的感悟层级,你自然也会有不同的选择。无对无错,无优无劣,无有无无。
这“放下”的学问很大,只是中土佛教典藏中就记录了许多关于“放下”的佛学故事,比如说文首处转述的那个“忘驴”是一个,再好象“老僧注水,溢而不停”也应该算是一个。这些故事同理同宗,所蕴共性内理的发源地,从时间上考证,应推朔到«佛经»中最早出现的“梵志献花问佛,佛曰放下”一节。那天,僧梵志拿着鲜花要供佛。佛开口曰:放下。于是梵志放下了鲜花。佛又曰:放下。梵志不解。问道:两手空空,还放下什么?佛曰:你应当放下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一时舍却,到了没有可以舍的境界,也就是你免去生死之别的境界了。佛所说的放下,是必须将前际、后际、中间全部放下。放下前际则无生,放下后际则无灭,放下中间则无住。无生、无灭、无住,则无我,无我,方能断去烦恼障和所知障。断烦恼障得涅磐,断所知障证菩提,涅磐属定,菩提属慧,定慧二道,大彻大悟,方为无上佛道,无上自然之道。
去年中旬,某日顿悟,交易理念由“审势夺时”转为“待时乘势”,看似雷同,其真意、境界皆大大的不同。有道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在交易行为上,我终于进入了“放下”的层级,但仍还一脚在里一脚在外,离“自在”的层级还有好长的路要走。因为,交易是我人生悟道的一个媒介,但人生,怎能只是交易?抛砖引玉,有缘人应可有悟。
“有人问佛:我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佛曰: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我也曾如你般天真。悟道成佛,须有三阶:勘破、放下、自在。不放下,何来自在?”引以作结。
三历搁笔于200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