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李蕾老师陶渊明,有了想听好多遍的冲动。
一想到陶渊明,就会想起他的“草盛豆苗稀”,地里都长满了杂草,豆苗稀稀疏疏,那还种个“鬼田”?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陶渊明依然觉得很快乐,会饮酒作赋,洒脱自由。
当然,诗人陶渊明并不是一直这个状态,19岁的陶渊明也是满腔抱负,想要为国效力。当他感受到现实脱离理想,看到官场的黑暗之后,毅然决然不为五斗米折腰,拂袖而去,留下著名的《归去来兮辞》。
辞官种地,陶渊明的日子极为清贫,每天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他也曾犹豫和彷徨过,但是他深刻地明白一个道理,人只要面临着选择,不管怎么选都是错的,如果继续为官,他会向往自由的田园生活;如果隐居田园,他会渴望为官的俸禄和权力。所以,此时此刻,为什么不依从着自己的内心呢?那就是选择穷,选择漫无目的生活,做出那个选择之后陶渊明的整个人生都升华了。
还记得初中的时候学习《桃花源记》,当时的心境和学习鲁迅的文章一样,因为都需要背诵,所以很不耐烦很烦躁。当再次重读《桃花源记》,真的觉得神来之笔,少年是不懂陶渊明,长大之后人人都是陶渊明。为什么桃花源记里面平常的寻常百姓家会让从古至今的人念念不忘?为什么平平淡淡的日子会让人企盼拥有?原来,千百年来,不管历史的车轮如何滚动,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我们每一个人都想要的生活就是单纯的平淡日子,“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平静生活,别无他求。
诗人陶渊明早就帮我们提前实现了桃花源的生活,而我们的桃花源在哪里呢?